了望军的意思、了望军的详细解释
了望军的解释
明 代科举考试时所设的监场人员。 吴晗 《灯下集·明代的科举情况和绅士特权》:“考的时候,东西两面站着四个瞭望军,是监场的,谁也不敢抬头四面看。”
词语分解
- 了的解释 了 ǎ 明白,知道:明了。一目了然。 完结,结束:完了。了结。 在动词后,与“不”、“得”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看不了。办得了。 与“得”、“不得”前后连用,表示异乎寻常或情况严重:那还了得! 了
专业解析
“了望军”是一个具有特定军事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和历史应用两个层面进行解释:
-
字义解析:
- “了望” (Liàowàng): 这是该词的核心动作。“了”在此处是“瞭”的简化字(在繁体语境或特定场合仍可能写作“瞭望”),意为登高远眺、仔细观察。“望”即向远处看。因此,“了望”指登高远望,观察远方动静,尤其强调警戒、侦察的目的。
- “军” (Jūn): 指军队、军事组织或部队。
- 组合释义: “了望军”字面意思即为执行登高远望、侦察警戒任务的军队或部队。它特指古代或特定军事体系中,负责观察敌情、监视战场动态、预警敌袭的专职军事单位。
-
历史应用与职能:
在中国古代军事体系中,虽然没有一个固定番号始终称为“了望军”,但承担类似侦察、警戒、预警职能的部队或岗位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实质上就是“了望军”概念的具体体现:
- 侦察与预警: 这是其首要职责。部队通常驻扎在制高点(如山顶、瞭望台、城楼)或前沿阵地,利用视野优势,持续观察敌军动向、兵力部署、行军路线等,一旦发现异常或敌情,立即发出警报(如烽火、旗语、响箭、鼓声等),为后方主力部队争取备战时间。
- 战场监视: 在战斗过程中,部分人员可能负责在高处监视战场全局,将战况变化(如敌军阵型移动、预备队投入、侧翼包抄等)及时报告给指挥官,辅助决策。
- 哨探与斥候: 广义上,那些被派往前线或敌后进行近距离侦察、捕捉俘虏、探听消息的“斥候”、“探马”、“哨探”等,也属于执行“了望”任务的军事力量范畴,可视为“了望军”的延伸或组成部分。
- 据点守备: 守卫烽火台、瞭望塔、边关哨所等关键警戒设施的士兵,其核心任务就是“了望”,他们构成了固定化的“了望军”单元。
“了望军”并非一个固定编制的军队名称,而是对古代军事体系中专职负责登高远眺、侦察敌情、监视战场、预警敌袭的部队、岗位或人员职能的统称。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早期预警和战场情报,是军队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军队安全和作战胜利至关重要。
参考来源:
- 《孙子兵法》及其相关军事思想研究 - 论述了古代战争中情报侦察(“知彼”)的重要性,其中“相敌”(观察敌人)之术即包含了“了望”的职能。
- 戚继光《纪效新书》等明代军事著作 - 详细记载了军队编制、哨探布置、烽堠(瞭望台)管理等制度,具体描述了执行“了望”任务的军士职责和操作规范。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对“瞭望”的释义为:“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此释义直接支撑了“了望军”的核心职能。
网络扩展解释
“了望军”这一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具体如下:
一、作为成语的含义(军事场景)
-
发音与结构
发音为liǎo wàng jūn,由“了望”和“军”组成,形容军队远望敌军却因畏惧而不敢进攻的状态。
-
来源与用法
源自古代战争,用于描述因敌方气势强大而退缩的军队。现代引申为比喻面对困难或挑战时缺乏勇气的人,例如:
- 例1:敌军声势浩大,我方竟成了了望军,迟迟不敢出击。
- 例2:遇到难题不要做了望军,要主动尝试解决。
二、作为历史术语(科举制度)
-
含义与职能
在明代科举考试中,“了望军”指监场人员,负责维护考场纪律,防止作弊。发音为liào wàng jūn(“了”读第四声)。
-
文献记载
据历史学家吴晗《灯下集》描述,考场东西两侧各站四名瞭望军,考生“不敢抬头四面看”。
三、总结差异
- 读音与场景:读liǎo 时为成语(军事/比喻),读liào 时为历史职务(科举监考)。
- 权威参考:成语解释源自权威词典,科举职能见于多部文献。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明史》或成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挨打受骂半明半暗板实备取弁韩不堪一击参事常赁超羣出众朝天丑类恶物春蚓秋蛇胆大心粗癫头癫脑刁拐吊脚楼雕斲东趋西步幡繖飞遽风驰雨骤烽燹风信子佛郁豪吞合宫洪雅弧辰回夺洊岁集运枯坐垃圾临去秋波买贱卖贵迈景买铁思金灭相民权能动七死八活三寸弱翰生平省选沈委实务水城水泊四解讼夫送聘酸式盐捅娄子同休等戚完案咸淡小打小盐斜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