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上刑具押送。《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 徵 至 磁州 ,遇州县錮送前太子千牛 李志安 、 齐王 护军 李思行 诣京师。” 胡三省 注:“械锁而送之,谓之錮送。”
锢送是古汉语中较为生僻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单字本义及历史语境综合考释:
锢(gù)
送(sòng)
锢送指将犯人禁锢后押送至指定地点,强调“羁押”与“押解”的双重行为,属古代司法术语。
《唐律疏议·卷二十八》载:“诸流移人……若锢送稽留,主司杖一百。” 此处“锢送”明确指对流放犯人的羁押押送程序。
《资治通鉴·唐纪》亦有“锢送京师”之例,指将罪臣囚禁后解往京城。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见于古籍或历史研究。其概念可对应现代司法术语“解送在押人员”,但需注意古今制度差异。
参考资料:
“锢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戴上刑具押送,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司法或军事中对犯人或俘虏的强制押解行为。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解释:
词义构成
历史用例
典型例子出自《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魏徵在磁州遇到地方官吏“锢送”前太子下属李志安、李思行至京城。胡三省对此注解为“械锁而送之”,即用镣铐等刑具束缚后押送。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对政治犯、战俘或重罪犯的严厉处置,体现古代司法体系中对人身控制的严格性。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历史、法律史或古典文学时仍可能遇到。其含义可类比当代“羁押移送”,但更强调刑具的具象化操作。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中的用法,可参考《资治通鉴》原文及胡三省注疏。
安家乐业拜别本恶标搒补廕从世麤刺打虫黛叶道别得意之作顶踵尽捐阸陜法鼓讽讬忿言赋闲符篆改本改纂攻心管山吃山,管水吃水合式蝗蝻黄牌婚族兼寸骥坂街亭镜恕狙缚军团开门七件事宽痛礼宾官柳暖花春鸾台麻枯猫噬鹦鹉南国佳人仆从倾排容积揉辐山沓生肌世宠事略士庶食味方丈时运不济树倒猢狲散讨赜天子妃透热疗法万事亨通蜗螺无稽见素抱朴下气怡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