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上刑具押送。《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 徵 至 磁州 ,遇州县錮送前太子千牛 李志安 、 齐王 护军 李思行 诣京师。” 胡三省 注:“械锁而送之,谓之錮送。”
“锢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戴上刑具押送,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司法或军事中对犯人或俘虏的强制押解行为。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解释:
词义构成
历史用例
典型例子出自《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魏徵在磁州遇到地方官吏“锢送”前太子下属李志安、李思行至京城。胡三省对此注解为“械锁而送之”,即用镣铐等刑具束缚后押送。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对政治犯、战俘或重罪犯的严厉处置,体现古代司法体系中对人身控制的严格性。
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历史、法律史或古典文学时仍可能遇到。其含义可类比当代“羁押移送”,但更强调刑具的具象化操作。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事件中的用法,可参考《资治通鉴》原文及胡三省注疏。
《锢送》是一个常用的汉字词语,意为监禁并送往指定地点。通常用来形容对犯罪分子或危险人物进行控制和限制,并将其送到特定的地方。
《锢送》这个词的部首是钅(金),笔画数是15画。
《锢送》是一个现代汉字,来源于古代汉字的衍生。其简化字为“锢”(繁体字为「錮」),繁体字的构造比简体字更复杂,笔画更多。
在古代汉字中,锢送的写法是有所区别的。其中,锢字的构造更为复杂,包括“金”、“吴”、“几”等部分。
1. 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宁稳定,警方对犯罪分子进行了锢送。
2. 针对危险人物,法院决定将其锢送至指定地点进行监禁。
锢栗、束锢、锢囚、锢闭、困锢
拘禁、监禁、囚禁、限制
释放、放出、解除限制
颁白宝船爆发音抱佛脚碧沙鷩鴺馋扠尘鄙痴顽老子窗轩词序大猩猩颠迷颠掷法线发颐祴乐改辕易辙感情龟将见风转舵节嫠街镇结证敬恭九蒸三熯窠绫姱嫮蜡觜黧老淋淋禄爵卖帐毛巾被美差懵董暮程樵苏客青北起死人而肉白骨三蠹三孤晒席上炕笘钥深港通声阻慎谨申盟食鸡肋食息疏稾讼逮讼怨亡走完名闻风远扬汙腻谢不敏谢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