麤刺的意思、麤刺的详细解释
麤刺的解释
(1).植物茎、叶上的针刺。 唐 杜甫 《园官送菜》诗:“一经器物内,永掛麤刺痕。”
(2).指文词的粗放刺人。 宋 俞文豹 《吹剑录》:“此词虽麤刺,而局段高。”
词语分解
- 麤的解释 麤 ū 同“粗”。 笔画数:; 部首:鹿; 笔顺编号:
- 刺的解释 刺 ì 用有尖的东西插入:刺绣。刺伤。刺杀。 * :刺客。被刺。行刺。 侦探,打听:刺探。 用尖锐的话指出别人的坏处:讽刺。讥刺。 尖锐像针的东西:芒刺。鱼刺。刺丛。 刺 ī 象声词:刺地滑了一跤。
专业解析
"麤刺"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字形与文献两方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 "麤"为"粗"的异体字,《说文解字》释作"行超远也",本义指兽类奔跃时的粗粝状态,引申为粗糙、粗疏之意。在《广韵》中收录为"仓胡切",属清母模韵,与"粗"同源。
- "刺"在《康熙字典》中有双重释义:既指草木尖锐的凸起物(如《诗经·魏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又含讥讽指责之义(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二、复合词解析
"麤刺"属并列结构复合词,主要呈现三种语义层级:
- 本义层面:指表面粗糙的尖锐物,如未经打磨的竹刺,见《齐民要术·种枣》"择去麤刺"的农事记载。
- 引申层面:比喻直率尖锐的批评言论,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提及"言辞麤刺,犹荆榛之伤肤",强调其不加修饰的特性。
- 方言遗存:在闽南语系中保留"粗刺刺"(tshoo-tshì-tshì)的用法,形容触感粗糙或言语冒失,此说见于《闽南方言大词典》。
文献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 张玉书《康熙字典》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 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麤刺”一词由“麤”(同“粗”)与“刺”组合而成,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
本义:植物茎叶的刺
- 指植物表面尖锐的刺状物。例如唐代杜甫《园官送菜》中“永掛麤刺痕”,借植物刺痕暗喻人生坎坷。
-
引申义:文风尖锐刺人
- 形容文字风格直率犀利,具有批判性。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评价某词“虽麤刺,而局段高”,即指言辞直白但结构精妙。
需注意:以上解释源自古籍用例,现代汉语中“刺”单独使用时多读作cì,表示“尖锐物”(如鱼刺)或“用尖物扎”(如刺绣),而读cī 时为拟声词(如“刺地滑倒”)。由于“麤刺”的用例较少且文献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
薄劣被动式便好道驳讥参谋超假楚吟寸食错连订庚儿媳恶沱方趾圆颅屝履逢门各色人等官典贵衙鼓轮鹤鸣九皋患至呼天惊靁静气菊潭困睡累趼累岁零陵香沦缺骆谷臝物霿淞妙竹灭度飘扬乞求认影爲头折巾神枢鬼藏赊销侍书适心私载溲恶尿脬台观泰始历弹性模量田产通胧通意违贰香蕉水想象力綫鞋险栈霄房晓人下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