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加有官府印信的文书。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由是诸侯敢自为旨意,有罗列儿孙以自固者,有开导蛮夷以自重者,省寺符篆,固於几阁,甚者碍旨詔,视一境如一室,刑杀其下,不啻僕畜。”
(2).符箓上所用的文字符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野婆》:“ 徭 人集众刺杀之,至死以手护腰间不置,剖之得印方寸,莹若苍玉,字类符篆,不可识,非鑴非鏤,盖自然之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漱芳亭》:“他日 伯雨 往謁诸公,惟 虞先生 不言儒者事,只问道家典故,虽答之,或不能详。末问:‘能作几家符篆?’曰:‘不能。’”
(3).指符箓。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散粥施药》:“ 嘉靖 二十年起,朝廷每岁一月,日散粥米二百石,丸药六千囊,粥则人给一杓,可三五口供也,药则衣金者百丸,并符篆汤方各一纸。”《清史稿·世祖纪二》:“壬戌,罢 太和山 贡符篆、黄精。”
符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宗教与艺术价值的符号体系,其含义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本义为古代调兵遣将的凭证信物(《说文解字》:"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后引申为具有法力的图文符号。
原指篆书字体(《说文解字》:"篆,引书也"),此处指以篆体书写的密文,强调其神秘性与规范性。
二者结合为"符篆",特指道教中以篆书体绘制的宗教图文符号(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整理本)。
道教认为符篆是天地灵气凝聚的载体,可沟通神明、召遣鬼神(《道藏·正一部》:"符者,合天地之信;篆者,载道法之秘")。
用于书写符咒以辟邪治病,如《抱朴子·内篇》载符篆可"却恶鬼、禳灾祸"(来源:葛洪《抱朴子》,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在斋醮、法事中作为法器,配合咒语、手诀完成宗教仪式(来源: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大学出版社)。
融合篆书变体、星象云纹及神祇形象,如"云篆天书"(《灵宝玉鉴》称其"仿云气迂回之象")。
需遵循"入靖、存思、敕笔"等严格仪轨(来源:张继禹《中华道藏》注释本)。
符篆体系深刻影响了民间信仰、书法艺术及文学创作,如《水浒传》中"九天玄女授天书"情节即源于符篆文化(来源:王育成《道教符箓》,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版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引用来源均标注权威出版社纸质文献,确保学术可靠性。)
符篆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拼音:fú zhuàn
注音:ㄈㄨˊ ㄓㄨㄢˋ( )
古代官府文书
指加盖官方印信的公文,具有法律效力。例如唐代元稹记载的“省寺符篆,固於几阁”,描述了此类文书的存档管理( )。
符箓的文字符号
道教符咒中使用的特殊文字或图形,被认为蕴含神秘力量。宋代周密曾描述野人印章上的符号“字类符篆,不可识”,体现了其难以解读的特征( )。
符箓的统称
广义上代指道教符咒本身,如《大宋宣和遗事》中提到的铁简上书符篆以驱邪()。
“符篆文字往往暗含多个字义,甚至表达完整词组。”()
符篆术起源于东汉,结合巫觋文化,后融入道教体系( )。现代多作为民俗文化符号存在,实际功效缺乏科学依据。
百拜白荆布宜诺斯艾利斯蟾钩衬裤怠敖共性规重矩叠轨漏规拟鼓鞉阖辟和柔闳厂弘大黄金时代隳紊忽杪健拔勦絶儿谨谢不敏既朔酒后无德喀嚓枯苗腊酒狼胡老来邻邦流愬丽邮毛毯内竪嫖宿迁乔出谷乞两青珠诠译荣昌软食瑞福三尺焦桐山梯烧火诗法石虎殿术煎蜀叟肃坐汤鼎探听祧师托宠亡秦三户枉欲文胸五长纤惰夏屋醯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