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加有官府印信的文书。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由是诸侯敢自为旨意,有罗列儿孙以自固者,有开导蛮夷以自重者,省寺符篆,固於几阁,甚者碍旨詔,视一境如一室,刑杀其下,不啻僕畜。”
(2).符箓上所用的文字符号。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野婆》:“ 徭 人集众刺杀之,至死以手护腰间不置,剖之得印方寸,莹若苍玉,字类符篆,不可识,非鑴非鏤,盖自然之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漱芳亭》:“他日 伯雨 往謁诸公,惟 虞先生 不言儒者事,只问道家典故,虽答之,或不能详。末问:‘能作几家符篆?’曰:‘不能。’”
(3).指符箓。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八·散粥施药》:“ 嘉靖 二十年起,朝廷每岁一月,日散粥米二百石,丸药六千囊,粥则人给一杓,可三五口供也,药则衣金者百丸,并符篆汤方各一纸。”《清史稿·世祖纪二》:“壬戌,罢 太和山 贡符篆、黄精。”
符篆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拼音:fú zhuàn
注音:ㄈㄨˊ ㄓㄨㄢˋ( )
古代官府文书
指加盖官方印信的公文,具有法律效力。例如唐代元稹记载的“省寺符篆,固於几阁”,描述了此类文书的存档管理( )。
符箓的文字符号
道教符咒中使用的特殊文字或图形,被认为蕴含神秘力量。宋代周密曾描述野人印章上的符号“字类符篆,不可识”,体现了其难以解读的特征( )。
符箓的统称
广义上代指道教符咒本身,如《大宋宣和遗事》中提到的铁简上书符篆以驱邪()。
“符篆文字往往暗含多个字义,甚至表达完整词组。”()
符篆术起源于东汉,结合巫觋文化,后融入道教体系( )。现代多作为民俗文化符号存在,实际功效缺乏科学依据。
挨呲儿按论背行避碍鼻韵母不忺春甸春魂藂林大莫冬醪多嘴多舌都统笼放牌皋壤鼓员虹气黄牛庙皎澄交戞介次节啬进步人士寖远克殄空架子恐虑匡政哭丧棒礼城鬣鬁灵府鸾路萌牙民艰睦孰南美洲宁帖暖讲篇帛漂蓬辟嫌铺叙潜藩前矩跷脚三住三足能身不由己省率试茗试文耍处霜衣黍饭颂辞淘淘脱尾吴坂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