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杇槾 ”。亦作“ 杇鏝 ”。涂饰;粉刷。 唐 陆羽 《茶经·风炉》:“风鑪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杇墁。” 唐 白居易 《修香山寺记》:“大小屋共七间,凡支坏补缺,垒隤覆漏,杇槾之功必精。”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四:“妾幼年侍父任 吴州 司寇,既代归……因留诗寺壁。今随夫任 端溪 ,復至此岭,诗已为杇鏝者所覆,即命墨於故处。”
“杇墁”的正确写法应为“圬墁”(或作“杅墁”),指涂饰、粉刷墙壁的动作。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词解析
组合含义
“圬墁”为动词,指用工具涂抹或粉刷墙面,强调工匠对墙壁的修饰过程。例如古籍中描述:“圬墁之技,虽劳而不可废”,体现其作为传统技艺的特性。
现代使用
该词现代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献或特定方言中,如部分北方地区仍保留“墁墙”的说法,但“圬墁”整体偏向书面语。
注意字形
“圬”与“杇”为异体字关系,均读wū,可通用;“墁”也写作“镘”(工具名),但“圬墁”更常见于文献。
《杇墁》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用木头或砖石等建筑物的基础。
《杇墁》的部首是木(mù)和墓(mù),它们分别表示木头和墓地。它总共由10笔组成。
《杇墁》来源于古代的文献,它最早见于《康熙字典》,属于不常用的字。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杇墁」。
在古时候,汉字的书写方式会有一些变化。《杇墁》的古体写法为「杇壎」,形状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基础是建筑物的杇墁。
2. 这座古墓的杇墁保存完好。
3. 工程师在考虑房屋的杇墁问题。
1. 杇墁石(指用石头建造的基础)。
2. 杇墁料(用于建筑基础的材料)。
3. 杇墁工(专门负责修建基础的工人)。
底座、基座。
屋顶、楼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