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帖的意思、券帖的详细解释
券帖的解释
犹簿据。《南史·循吏传·范述曾》:“后有 吴兴 丘师施 亦廉洁称,罢 临安 县还,唯有二十笼簿书,并是仓库券帖。” 宋 苏舜钦 《检书》诗:“坠亡多玩爱,存聚必券帖。”
词语分解
- 券的解释 券 à 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现代指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债券。国库券。入场券。证券。稳操胜券。 券 à ㄒㄩㄢˋ 又 刵 〔拱券〕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部分。 笔画数:; 部首
- 帖的解释 帖 è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帖。字帖。画帖。 帖 ě 便条:字帖儿。 邀请客人的纸片:帖子。请帖。 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庚帖。换帖。 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一帖中药。 帖 ē 妥适:
网络扩展解释
“券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发音:quàn tiē。
- 核心定义:指古代契约、文书,现代泛指借据、合同等凭证类文件。其本质是记录约定或交易内容的书面证明。
2.历史渊源与扩展解释
- 古代用途:源自古代交易、借贷等活动中的书面凭证。例如《南史》提到“仓库券帖”,指仓库管理的簿据;宋代苏舜钦的诗句“存聚必券帖”也印证了其作为凭证的功能。
- 现代延伸:除传统契约外,也可代指现代合同、票据等法律文件。
3.使用场景
- 正式文书:多用于描述签订合同、办理借贷等需要书面约定的场景。
- 历史文献:常见于古籍中,如《南史》《夷坚志》等,用于记录财物、仓库管理的凭证。
4.相关辨析
- 与“簿据”的关系:部分文献将“券帖”解释为“簿据”,强调其作为登记、记录的功能,与“契约”的约定性质略有不同,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
5.文化意义
- 该词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书面凭证的重视,是研究传统法律、经济制度的重要词汇。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用例或具体文献,可参考《南史·循吏传》或宋代苏舜钦的诗作。
网络扩展解释二
《券帖》的意思
《券帖》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特定的用于押证或证明的文书或文件。它通常被用于证明借贷、欠款、契约等交易活动中的法律文书。
拆分部首和笔画
《券帖》一共有两个部首,分别是“刀”和“巾”。其中,“刀”作为左边的部首,表示刀剑一类的物品;“巾”作为右边的部首,表示头巾、帕子等物品。
根据五笔输入法的计算方式,整个词语《券帖》共有11个笔画。
来源和繁体
《券帖》一词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它的字形基本上延续至今。
在繁体字中,券帖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没有变化。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有一些变化,所以《券帖》的写法也有所不同。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券帖的形状可能会与现代稍有不同,但整体结构和意义基本相同。
例句
1. 请您签署这份《券帖》,作为我们交易的证明。
2. 这张借条是一份有效的《券帖》,你可以放心借款。
组词
券刻、券款、券商、券据、帖纸、书帖、笔帖等。
近义词
契书、凭证、借据、证书等。
反义词
无证、无凭、未备案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