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耸踊 ”。1.起伏,跳动。 宋 苏轼 《秧马歌》:“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胁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耸踊滑汰如鳧鷖,纤纤束藁亦可齎。”
(2).劝腾。 隋炀帝 《天台设斋愿文》:“适现仪形,续放光燄。弹指之声,震于龕室。僧使报述,遐邇耸踊。”
(3).怂恿。 唐 柳宗元 《与杨诲之第二书》:“人之死於 胡 越 者,赫然千里,不能諫而又耸踊之。”
见“ 耸踊 ”。
“耸踊”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起伏、跳动
形容物体或动作的上下跃动,常见于诗文描写。例如,苏轼在《秧马歌》中写道:“耸踊滑汰如鳧鷖”,用“耸踊”形容秧马(农具)在水田滑行时的起伏状态。
欢腾、兴奋
指人群或情绪的高涨。隋炀帝《天台设斋愿文》中提到“遐邇耸踊”,描述众人因目睹祥瑞而欢腾的场景。
怂恿
含有鼓动、劝诱的贬义。如柳宗元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批评:“不能谏而又耸踊之”,暗指他人未加劝阻反而怂恿的行为。
注意:部分低权威性网页(如)将“耸踊”解释为“高大壮丽”,这一说法缺乏可靠文献依据,可能是对“耸”字单独含义(高起)的误解。建议以权威古籍和词典释义为准。
《耸踊》这个词意指高昂跃动的样子,形容精神振奋,情绪激动。其拆分部首是耳和足,总共有13个笔画。
《耸踊》是一个汉字词,其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它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字的篆书字形,演化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耸踊》的繁体字是「聳踊」。
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略有不同,古时候的《耸踊》字是由51个小篆组成,每个字形更加繁复。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逐渐简化,形成了现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包括《耸踊》。
1. 他听到自己获得了奖项时,心情高兴得耸踊起来。
2. 演唱会上,观众们被歌手激情四溢的演唱所感染,纷纷耸踊起舞。
1. 腾耸:形容高大而挺拔。
2. 跳踊:形容跳跃舞蹈。
3. 欢踊:形容欢快地跳舞或跳跃。
振奋、激动、高兴
平静、沉闷、低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