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礼记·月令》:“﹝季冬之月﹞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 郑玄 注:“言日月星辰运行于此月,皆周匝于故处也。次,舍也。纪,会也。”后因以“穷纪”为农历十二月的代称。 南朝 齐 谢朓 《高松赋》:“至於星迴穷纪,沙雁相飞。”《初学记》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节、暮岁、穷稔、穷纪。” 唐 杨炯 《祭汾阴公文》:“月穷纪兮日上丁,籍白茅兮无咎。”
(2).全部记载。《文选·陆机<吴趋行>》:“淑美难穷纪,商榷为此歌。” 李善 注引《国语》 贾逵 注:“纪,犹録也。”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数丈后,愈转愈廓,玉笋左右森罗,升降曲折,杳不可穷纪。”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人道之苦无量数不可思议,因时因地苦恼变矣,不可穷纪之。”
“穷纪”是汉语中具有时间指代与哲学意涵的复合词。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其核心含义指“十二个月的时间周期终结”,源自《礼记·月令》郑玄注“穷纪谓季冬之月,日穷于次,月穷于纪”,表示岁末阴阳气数循环的终结点。
从语源学考察,“穷”取《说文解字》“极也”之本义,“纪”据《尔雅》训为“十二月为纪”,二字组合构成完整时间单元的闭环概念。这种用法在《后汉书·张衡传》中可见实证:“四时更运,穷纪相代”,体现古人观察自然周期形成的时序认知体系。
该词在文学语境中常引申为事物的终极状态,如《文心雕龙·神思》将创作过程喻为“穷纪之思”,指艺术构思达到的极致境界。现代汉语使用中,多保留其终结、极限的抽象含义,常见于学术论著中表达理论体系的完备性边界。
“穷纪”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其解释和来源可综合多个文献考证:
农历十二月的代称
源自《礼记·月令》记载:“季冬之月,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其中“纪”指日月运行的周期终点,郑玄注“纪,会也”,即日月星辰在此月完成一轮循环,故以“穷纪”代指十二月。
该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常见,如南朝谢朓《高松赋》中“星迴穷纪”,以及梁元帝《纂要》将十二月别称为“穷纪”。
全部记载
此释义侧重于“穷”的“穷尽”之意,指对事物完整、详尽的记录。例如唐代杨炯《祭汾阴公文》中“月穷纪兮日上丁”,即暗含时间完整记载的意象。
补充说明
“穷纪”属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研究古典文献或诗词解析中。其核心语义均围绕“终结”“完整”展开,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白雀表覈博浪椎车公赤包儿春灌触事面墙东净仿学芳泽凡躯飞凫舃風沙凤尾蕉分镜头复合俯亮共点力和朗和奏红椅子晦节讳所荐卷稼事解文计穷力竭鸡犬不惊几上肉客窆厘降离离拉拉哩哩啦啦林塘六容露锷卢其劘剥目空一切青门故侯起繇任劳任怨散职扫兴身长偷靡頽折僞化威胁利诱躗语文螺巫媪五笔字型电脑无息污渍下存香孩儿营咸味小心翼翼泻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