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官银的意思、官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官银的解释

官府的银钱。《红楼梦》第四八回:“谁知那 雨村 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法子,讹他拖欠官银,拿他到了衙门里去,説:‘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做了官价,送了来。”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女侠》:“ 顺治 初,其县役某,解官银数千两,赴 济南 ,以木夹函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官银,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指由官方(政府)铸造、发行、管理和使用的标准白银货币。它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是国家财政和经济活动中的核心货币形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定义与核心属性:

    • 官方属性:最核心的特征在于其“官”字,表明其所有权、铸造权和发行权完全归属于当时的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机构。它是由国家设立的铸币机构(如明清时期的宝源局、宝泉局)按照统一的标准(成色、重量、形制)铸造的银锭或银块。
    • 标准货币:官银是国家法定的、具有强制通行力的标准货币形式。其成色(含银量,通常较高,如纹银标准约为93.5374%)和重量(如常见的五十两、十两、五两、一两等)都有严格规定,是市场交易和国家财政收支的基准。非官方铸造的银两则称为“私银”或“市银”,其成色和重量往往参差不齐。
  2. 主要功能与用途:

    • 国家财政收支:官银是国家税收(如田赋、盐课、关税等)的主要征收形式,也是政府各项支出(如军饷、官员俸禄、宫廷用度、工程营造、赈灾等)的主要支付手段。国家财政的入库和出库都以官银为计算和结算单位。
    • 大额交易与储备:在商业领域,特别是大额贸易、跨区域贸易、金融借贷和财富储存中,官银因其成色、重量标准可靠,被广泛接受和使用。商号、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也常以官银作为储备金和结算工具。
    • 价值尺度:官银(尤其是纹银)是全国通行的价值标准,用于衡量其他货币(如制钱、私银)和各种商品、服务的价值。不同成色的银两在交易中需要根据官银标准进行折算(称为“贴水”或“申水”)。
  3. 历史背景与演变:

    • 官银制度的成熟与白银货币化进程密切相关,尤其在明代中后期(嘉靖、万历年间) 实行“一条鞭法”改革后,赋役普遍折银征收,白银成为国家财政的主体货币,官银的地位和作用得到空前强化。
    • 清代沿袭并发展了明代的银两制度,官银体系更为完善。中央和地方均设局铸锭,锭面常镌刻有铸造地点、时间、机构、银匠姓名及用途(如“厘金”“盐课”“关税”)等信息,既是防伪手段,也体现了其官方属性。
    • 随着近代货币制度的改革(如清末、民国时期引入银元、纸币),官银作为称量货币的地位逐渐被机制货币取代,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权威性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官银是古代中国对官府所有或官方流通银钱的统称,主要用于税收、财政支出、赔偿等官方经济活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官银指由官府铸造、管理或使用的银两,具有官方认证的成色和重量标准。其用途涵盖赋税征收、军费开支、官员俸禄等国家财政事务,与民间流通的碎银或私银形成区分。

  2. 文献例证

    •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提到,贾雨村诬陷石呆子“拖欠官银”,最终抄没其家产抵债。
    • 清代王士禛《池北偶谈》记载,县役押解数千两官银赴济南,突显其运输与管理的官方属性。
  3. 与民间银两的区别
    官银通常铸有官府印记(如产地、年份、重量),需通过熔铸成标准锭后方能流通。民间交易使用的碎银需经“火耗”折算,而官银直接具备法定价值。

  4. 历史演变
    明清时期官银制度趋于完善,成为国家财政核心载体。至清末,随着机制银元出现,传统官银逐渐退出流通。

如需进一步了解官银的铸造工艺或具体历史事件案例,可查阅《中国货币史》等专业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标本摽窃怖栗惭震产后风瞠目结舌愁红错案倒盆弟布低眉顺眼鹗表甘苦与共公恕杭州画具黄玉华馔挥洒活头儿洊叠假譬桀健疥骚镜见浄军晶沁进筑金赀臼杵之交积习生常狷介之士览试淩波曲力勤龙亨螺山石駡海駡墨竹亩制内容空洞平易近人搴采牵牛津清玄勤绩三步两脚上能勺口儿蝨建草书床书符谁分算课套色天兵同力鸟谓号无仪歇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