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书架。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一:“其二人并持囊,囊大如小柱,似有文书。挟席人舒置书牀上。” 唐 白居易 《东南行一百韵》:“书牀鸣蟋蟀,琴匣网蜘蛛。”
(2).临帖习字的文具。用染黑的绢,紧绷于长方形木框中,以笔蘸清水写在绢上,既不伤笔,又省纸张。见 清 鲁一曾 张廷相 《玉燕楼书法·书床》。
"书床"一词在汉语中属于古语词,现代使用较少,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诗词中。根据权威汉语辞书的解释,其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指放置书籍的架子或家具
此义项中,"床"取古义,指器物底座或支架(类似"琴床"、"笔床"的构词法)。"书床"即专门承托、摆放书籍的架子或案几,功能近似现代的书架或书案。例如宋代文人书房中,书床是整理、陈列典籍的重要家具。
二、指文人读书、休憩所用的卧榻
此义项强调其与阅读行为的关联性。"床"指坐卧之具,"书床"特指文人置于书房,兼具阅读与小憩功能的床榻。诗人陆游《昼卧》中"摊书横竹榻,飺饭俯苔矶"("竹榻"即书床的意象)便描绘了这种倚床读书的生活场景。
文化延伸
"书床"承载了中国古代文人的雅趣,是书房文化的物质载体。其设计多简洁古朴,与琴案、画案等共同构成传统书斋的器物体系,体现了"读书随处净土"的闲适心境。需注意其与现代"床"的概念差异,避免误释为"放置书籍的睡床"。
来源依据
释义综合参考以下权威辞书:
“书床”是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书架
指存放书籍的家具,与“书架”同义。该用法可见于南朝梁陶弘景《冥通记》及唐代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中的诗句“书牀鸣蟋蟀,琴匣网蜘蛛”。
临帖习字的文具
一种特殊的书写工具:用染黑的绢布紧绷于长方形木框上,以清水代替墨汁书写,既能保护毛笔,又可重复使用纸张。此用法在清代鲁一曾、张廷相的《玉燕楼书法·书床》中有详细记载。
若需进一步了解“床”字的演变或相关器具,可参考汉字解析类文献(如对“床”的形声字解释)。
悲商悲心伯理巉削除翦出客调派鞮海动植钝贼戹困放刁把滥封火供脚寒拾核练吼沫甲庚骄睨胶浅街号巷哭戒诲开源节流科钞枯颗落色龙文刀落花生麽道庙田名倡名件蜜源疋段铅焊千金乾阳殿诮駡骑长鲸期尅青菜刘蠕蜚三轮车散舒时表施命司史痛惩同忧相救外声弯腿伟志闻孙五讲四美三热爱吴侬软语遐寐先士小官人小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