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墨画的竹子。相传始于 唐 吴道子 。一说,始于 五代 郭崇韬 之妻 李氏 。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卷二:“﹝ 李夫人 ﹞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模写窗纸上,明日视之,生意具足。或云自是人间往往效之,遂有墨竹。”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元》:“ 顾安 字 定之 ,善画墨竹。 吴仲珪 以苍老胜, 定之 以秀色胜也。”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墙上挂着一幅淡远秀劲的墨竹,看来似乎装裱得不久。”
(2).竹的一种。 宋 黄休复 《茅亭客话·滕处士》:“有丝竹,叶细而青,茎瘦而紫,亦谓之墨竹。”
关于“墨竹”的详细解释如下:
墨竹(拼音:mò zhú)有两种含义:
北宋文同、元代顾安、清代郑板桥均为画墨竹的名家。例如:
墨竹在中国文化中寓意清高、淡泊、正直,象征柔中带刚的品格与气节。古人将其归为“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赞其“生而有节”,常以诗词、绘画寄托高风亮节的情怀。
以上信息综合自多来源,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相关艺术史或植物学文献。
墨竹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木”和“竹”,其中“木”是常用的字边偏旁,表示与木头有关的事物;“竹”是汉字中的一个常见字,表示与竹子有关的意思。
墨竹的拆分笔画分别是4画和6画。其中,“木”的笔画顺序是横折折竖,共计4画;“竹”的笔画顺序是横折撇捺折撇撇,共计6画。
墨竹这个词来源于佛教词汇,是指壁上的画像。在佛教寺院中,经常会在墙壁上绘制佛像或者其他重要人物的画像,这些画像被称为墨竹。墨竹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墨竹也可以指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描绘竹子的技法与形式。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竹子是非常常见的题材之一。墨竹在绘画中以墨水的灵动表现竹子的形态和特征,具有独特的美感。
在繁体字中,墨竹的写法与简体字保持一致,没有变化。
古时候,墨竹的汉字写法与现在基本相同,没有太大的变化。
例句:
组词:墨迹、竹笔、竹林。
近义词:墨画、竹画。
反义词:彩绘、彩色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