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制的意思、亩制的详细解释
亩制的解释
以亩为单位划分、计算土地面积的制度。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亩制》:“ 江 南亩制又异, 徽州 平畴水田,亩积百九十步,斛水田积二百十步,高原田积二百六十步。”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三章第二节:“ 周 代的井田制承袭于 商 代而有所发展,已经有了相当准确的亩制和比较完整的灌溉及道路系统,是井田制的完备的形态。”
词语分解
- 亩的解释 亩 (畝) ǔ 中国市制土地面积单位,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十五亩等于一公亩。 田中高处,垄:“居于畎亩之中”。 笔画数:; 部首:亠; 笔顺编号:
- 制的解释 制 (⑦製) ì 规定:因地制宜。制定。制式。制宪。 限定,约束,管束:制止。制裁。专制。制约。抵制。节制。制动。制海权。 法规,制度:民主集中制。公有制。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制钱(中国明、清两代称
网络扩展解释
“亩制”是中国古代以“亩”为单位划分和计算土地面积的制度,其核心在于规范土地计量与分配。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亩制是以“亩”作为基本单位,用于划分、统计和管理土地面积的一套制度。这一制度贯穿古代农业社会,尤其在土地税收、田亩分配中起到关键作用。
2.历史演变
- 周代:井田制中已出现亩制的雏形,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提到,周代通过亩制完善了土地划分和灌溉系统,形成“一田百亩”的标准化管理。
- 清代:俞正燮《癸巳存稿》记载,江南地区亩制存在差异,例如徽州平畴水田以190步为一亩,高原田则以260步为一亩,说明不同地形和用途的土地亩积标准不同。
3.地区与用途差异
亩制并非全国统一,而是因地制宜。例如:
- 平畴水田:190步/亩;
- 斛水田(灌溉田):210步/亩;
- 高原田:260步/亩。
4.与土地制度的关系
亩制与井田制、均田制等古代土地制度紧密相关。例如,井田制通过亩制划分“公田”和“私田”,实现赋税征收与农耕管理。
5.现代标准
现代1亩≈666.67平方米,但古代“亩”的实际面积因朝代和地区而异,例如汉代1亩约合465平方米,唐代扩大至约807平方米。
亩制是古代农业经济的核心计量方式,既反映土地管理的科学性,也体现不同历史阶段和地理环境下的灵活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癸巳存稿》《中国史稿》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亩制》是一个词的意思是指按照亩作为计量单位进行制定或编制的。它由“亩”和“制”两个字组成。
“亩制”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是:亩(田字旁,繁体字为釒)和制(刀字旁,繁体字为製)。其中,“亩”字的部首是田字旁,它的五笔笔画数为四画;“制”字的部首是刀字旁,它的五笔笔画数为八画。
“亩制”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那个时候已经有了以亩作为土地面积计量单位的制度。当时的人们把亩制作为一种规范和标准,用来衡量农田的面积,以便合理地分配土地。随着时代的发展,“亩制”一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工程建设、经济规划等。
关于繁体字,《亩制》一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分别是“亩製”。繁体字的使用主要局限于中国一些地区和华人社区,在大陆地区并不常见。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尤其是中古汉语的时候,汉字书写更加简化,笔画更少。所以,“亩制”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可能会不同于现代汉字。但基本上,其意思和用法并无太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亩制”的例句:
1. 这个农田的面积按照亩制计算,总共有十亩。
2. 这个城市的道路建设按照亩制规划,每一亩土地只能建设一定数量的道路。
3. 我们需要依照亩制来安排农田的利用,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一些与“亩制”相关的组词有:“亩产”、“亩均”、“亩产量”等。
与“亩制”近义的词语可以是:“亩度”、“亩量”、“亩面积”等。
与“亩制”反义的词语可能是:“平制”、“公制”等。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