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息灭的意思、息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息灭的解释

熄灭;绝灭。 唐 薛用弱 《集异记·平等阁》:“及烟焰息灭,启鑪之后,其像无成。” 清 刘大櫆 《慎始》:“ 春秋 、 战国 之间,尝有任侠姦人矣……然数十百年之后,息灭消亡,无復 聂政 、 荆軻 之餘韵者,此岂待朝廷之禁令诛絶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息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语素“息”和“灭”来理解,核心意思是停止、消除、使不复存在。具体解析如下:

  1. 基础释义:

    • 停止并消除: 这是“息灭”最核心的含义。“息”指停止、停息,“灭”指消灭、熄灭、消亡。两个字组合,强调使某种状态、现象、事物或活动完全停止并消失。
    • 同义于“熄灭”: 在表示使火、光等停止燃烧或发光的意义上,“息灭”与“熄灭”意思相同。例如:“息灭灯火”即熄灭灯火。
    • 引申为消除、平息: 可以引申用于抽象事物,表示使纷争、念头、欲望、祸患等停止并消除。例如:“息灭妄念”指消除虚妄的念头;“息灭争端”指平息争端。
  2. 语素分析:

    • 息 (xī): 本义指呼吸时进出的气,引申为停止、停歇、休息、平息等义。如“叹息”、“休息”、“平息风波”。
    • 灭 (miè): 本义指火熄灭,引申为消失、消亡、消灭、淹没等义。如“熄灭”、“灭亡”、“磨灭”。
  3. 使用语境:

    • 古汉语/书面语: “息灭”在现代口语中极少使用,更多出现在古籍、佛经、或具有文言色彩的书面语中。
    • 佛教用语: 在佛教典籍中,“息灭”是一个重要概念,常指熄灭烦恼、贪嗔痴等导致生死轮回的根源,达到涅槃寂静的境界。例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中的“灭”就包含息灭之意。佛陀被称为“调御丈夫”,能“息灭”众生烦恼。
    • 区别于“熄灭”: 虽然“息灭”在指灭火、光时等同于“熄灭”,但在更广泛的“停止并消除”意义上,特别是用于抽象事物(如烦恼、争端)时,“息灭”的书面语和古语色彩更浓。

“息灭”意指使停止并彻底消除,可用于具体事物(如灯火),更常用于抽象事物(如纷争、烦恼、妄念),带有较强的书面语和古语色彩,尤其在佛教语境中有特定含义。

引用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息灭”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ī miè,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彻底消灭、使不存在,常用于描述战争中的击败敌人或消除不良现象、势力等。该词强调完全终止或灭绝,如“烟焰息灭”表示火焰完全熄灭。


二、使用场景

  1. 实际场景:
    • 描述火焰、烟雾等停止燃烧,如“油灯息灭”。
    • 比喻事物消亡,如“息灭不良风气”。
  2. 文学引用:
    • 唐代薛用弱《集异记》提到“及烟焰息灭,启炉之后,其像无成”,指铸造佛像失败。
    • 清代刘大櫆《慎始》用“息灭消亡”形容任侠奸人逐渐消失。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例句参考

  1. “爱情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
  2. “七盏早已息灭了的油灯。”

如需更多完整信息,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或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本军表背匠兵符才识储妃杵歌催青打零杂,打零杂儿凋严斗鸡台堆墔发迈反青烦褥狗尾合同工滑脉浇裹脊椎动物军略空虚昆陵来者郎巾拦障敛剥嵺嵺辽辽麟止流涧离显罗诃螺山石马莲媒妈妈面桶谬想天开纳粮内三关鸟吓炮雷平巾帻否运蒱睃摸索七庙弃远屈招揉斲烧焦摄威天爷通办通关藤头路屠溃妄男子衔竿先远鞋头械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