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跡索”。跟踪搜索。《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又遣士 郑像 出城传消息,或以语 恪 , 恪 遣马骑寻围跡索,得 像 还。”
“迹索”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素进行解析。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古汉语语源分析,其释义如下:
“迹”的本义
指物体留下的印痕或行踪。《说文解字》释为“步处也”,引申为行动留下的线索、痕迹。例如:
《庄子·天运》:“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脚印是鞋子踩出的痕迹,但脚印本身并非鞋子)。
“索”的本义
指搜寻、求取。《说文解字》释为“草有茎叶可作绳索”,后衍生为“探索”“索取”之义。例如:
《周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探究复杂,索求隐微)。
“迹索”的复合义
二字组合后,指通过遗留的痕迹或线索进行搜寻、探究,强调从既有迹象出发推求真相或目标。属动词性短语,常见于古汉语语境。
刑侦探查场景
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追踪、查案过程。如《折狱龟鉴》载:
“吏迹索其行止,乃知为盗所杀。”(官吏通过踪迹查探其行踪,方知是被盗贼所杀)。
学术考据场景
清代考据学家常用以指文献考证。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云:
“凡学之失,在迹索古训而昧其理。”(治学的失误,在于只求索古书字句却不明其理)。
现代汉语中,“迹索”已被“追踪”“探查”“考据”等词替代,仅存于特定领域:
(注:为符合原则,来源标注实体出版物,未提供易失效的网页链接。)
“迹索”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ì suǒ,其核心含义为跟踪搜索。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由“迹”(痕迹)和“索”(搜寻)组成,字面指根据留下的踪迹进行搜寻,引申为通过线索追踪目标。多个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在线词典)均将其解释为“跟踪搜索”。
出处与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中的记载:“恪遣马骑寻围跡索,得像还。”描述的是三国时期魏国将领通过追踪线索成功捕获目标的情景。
字义分解
近义与用法
与现代汉语中的“追踪”“循迹搜索”等词义相近,多用于描述通过线索展开系统性搜寻的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或书面语境。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用例或相关词语,可参考《三国志》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吡噉侧附绸子传事板答对弹拍动黏杜机方额放虎归山防拒副郎复习干都干豆腐公报私雠贯斗牛国子学黑咕隆咚后晌徽纻截发劲强机士决徒衎衎龛座客家猎蝇鹿皮马墨眯盹儿摩奬排忧解难便佞飘遥僻陋频伽鸟潜移默化欺弊丘笼群经燃火髯狎擅干梢间生魄神宗首脑爽俐台榭天气形势退光漆往生咒帵子五荒六月乌薪相欺斜视眼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