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颜悦色的意思、和颜悦色的详细解释
和颜悦色的解释
[with a kind and pleasant countenance] 脸色和蔼喜悦
昏定晨省,夜卧早起,和颜悦色,事如依恃,正身洁行,称为顺妇。——汉· 荀爽《女诫》
详细解释
和蔼喜悦的神色;和蔼可亲的面色。悦,亦作“ 説 ”。《论语·为政》“ 子夏 问孝,子曰:‘色难。’” 刘宝楠 正义引 汉 郑玄 注:“言和颜説色为难也。” 晋 陶潜 《庶人孝传赞·江革》:“和颜悦色,以尽欢心。” 清 程趾祥 《此中人语·张先生》:“某镇一典铺朝奉 张某 ,和颜悦色,傲态絶无。” 叶圣陶 《倪焕之》三:“他平时摹拟教师的神态,以为总该是和颜悦色的。”
词语分解
- 和颜的解释 和蔼的面色。 汉 刘向 《列女传·郑瞀》:“妇人以端正和颜为容。”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扬和颜,攘皓腕。”
- 悦色的解释 .怡悦的神色。 汉 枚乘 《七发》:“客见太子有悦色。”《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他总是悦色和容,有説有笑。”.显示着令人愉悦的颜色。 南朝 宋 谢灵运 《悲哉行》:“灼灼桃悦色,飞飞鷰弄声。”
专业解析
“和颜悦色”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形容态度温和亲切,面容和蔼可亲。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并附权威来源参考:
一、成语释义
“和颜悦色”指面容温和、神情愉悦,形容待人态度亲切友善,毫无严厉或急躁之色。
- 拆分释义:
- 和:平和、温和;
- 颜:面容、脸色;
- 悦:愉快、喜悦;
- 色:神情、表情。
综合含义:面容温和,神情愉悦,体现友善与耐心。
二、出处与演变
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儒家经典:
- 《论语·为政》 中子夏问孝,孔子答:“色难”(保持和悦神情最难),隐含“和颜悦色”之意(参考《论语》电子版:https://ctext.org/analects)。
- 《后汉书·刘宽传》 明确记载:“宽和颜悦色,终日无言”,形容东汉名臣刘宽待人宽厚(参考中华书局《后汉书》点校本)。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慈眉善目;
- 反义词:疾言厉色、横眉怒目、声色俱厉。
四、用法示例
- 教育场景:老师对学生需和颜悦色,以建立信任(《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服务行业:客服人员应以和颜悦色的态度处理投诉(《汉语成语大词典》)。
- 家庭沟通:父母对孩子和颜悦色,更利于亲子交流(《应用汉语词典》)。
权威参考来源: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2450-5。
- 《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6145-3。
- 《论语》电子版: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https://ctext.org/analects)。
- 《后汉书》点校本: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7224-4。
网络扩展解释
“和颜悦色”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进行如下解释:
一、基本含义
- 拼音:hé yán yuè sè( )。
- 字义解析:“颜”指面容,“悦”表示愉快,“色”即脸色。整体形容脸色和蔼喜悦,态度温和亲切。
二、出处与典故
- 文献来源:最早见于《论语·季氏》,邢昺疏中提到“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汉代荀爽《女诫》中也有“和颜悦色,事如依恃”的描述。
- 演变:后多用于强调待人接物时的友善态度,含褒义。
三、用法与场景
- 语法功能:通常作状语,修饰动词,如“和颜悦色地解释” 。
- 适用情境:多用于描述处理矛盾、教育引导、日常交往等场景,体现耐心与亲和力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蔼然可亲 。
- 反义词:横眉怒目、声色俱厉、杀气腾腾 。
五、例句参考
- 老师总是和颜悦色地回答学生的问题。
- 他即使面对批评,也能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和颜悦色”不仅描述外在表情的温和,更强调内在的真诚与善意,是中华文化中推崇的沟通态度。
别人正在浏览...
懊心摆划卑细测定枨触吃教虫漏传演词苑措施大得人心荡涤底绩东西南北蜂窠巷陌奉命傅弼符帖辅星归华龟台故态复还海底鸥儿含哀毁谤减缩肩注锦地几头酒絶踪眍瞜魁逆阔少爷鍊思瞭如观火龙口卵弹琴每牛妙门没入凭白无故啌咚秋毫无犯秋祺弱弓搔忧闪揄绳责饰弄树心四弘誓愿夙夜不解坦牀偷容头役托盘万马齐喑卫所五徧行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