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施的意思、官施的详细解释
官施的解释
(1).任用。《荀子·王制》:“五疾,上收而养之,材而事之,官施而衣食之,兼覆无遗。” 王先谦 集解:“官者,任也。施者,用也。”
(2).谓官府颁发政令设置官职。《庄子·天地》:“圣治乎?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为圣治。” 成玄英 疏:“施令设官,取得宜便。” 陆德明 释文:“官施, 司马 云:‘施政布教,各得其宜。’”
词语分解
- 官的解释 官 ā 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官吏。官僚。官邸。官腔。官署。官厅。官爵。 属于国家的或公家的:官办。官费。官方。官府。 生物体上有特定机能的部分:感官。器官。五官。 * 。 姓。 民 笔画数:; 部首:
- 施的解释 施 ī 实行:施工。施政。设施。施展。施教(刼 )。施为(唅 )。施威。实施。措施(办法)。发号施令。 用上,加工:施肥。施粉。 给予:施礼。施诊。施恩。 姓。 笔画数:; 部首: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官施"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核心含义指官方颁布、推行或施行的法令、制度、措施等。具体解析如下:
-
本义解析:
- 官:指官府、朝廷、官方机构。
- 施:指施行、实施、推行、颁布。
- 合义:"官施"即指由官方机构所颁布、推行或实施的法令、政策、制度、措施等行为及其具体内容。它强调的是这些举措的官方来源和强制性。
-
字源与引申:
- "施"字本身有布施、给予、设置、实行等多重含义。在"官施"一词中,取其"实行"、"推行"、"设置"之意,特指官方行为。
- 该词常用于指代国家或官府主导推行的政令、教化、礼仪规范等。例如,官方推行的某种礼仪制度可称为"官施之礼"。
-
古籍例证与用法:
- 该词多见于先秦及秦汉典籍。例如:
- 《周礼·地官·乡师》中涉及地方官吏职责,虽未直接出现"官施"二字,但其描述的"巡其前后之屯,而戮其犯命者,断其争禽之讼"等行为,即是"官施"(官方施行法令)的具体体现(来源参考:《周礼》古籍文本)。
- 《韩非子·五蠹》中提到:"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 这里的"法"和"术"即是君主推行的"官施"(来源参考:《韩非子》古籍文本)。
- 后世也沿用此意,指官方颁布的政令。如清代文献中可能用"官施"指代朝廷颁布的某项具体政策。
-
历史背景:
- "官施"的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教合一"、"以吏为师"的社会治理特点。官方不仅是行政管理者,也是礼乐教化、行为规范的制定者和推行者。官府推行的法令、礼仪、教化措施(即"官施")对社会秩序、文化形态有着决定性影响。
"官施"意指由官方(官府、朝廷)所颁布、推行或实施的法令、政策、制度、礼仪、教化措施等。它是一个历史词汇,强调这些举措的官方权威性和强制性,是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概念。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对"官施"一词有收录和释义。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提供古汉语词汇的权威解释。
- 《周礼》 - 儒家经典,记载先秦官制与政治理想,包含大量官方施政内容。
- 《韩非子》 - 法家代表作,阐述法治思想,其中"法"、"术"、"势"等概念均属"官施"范畴。
- 相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法律史研究著作 - 对"官施"的具体历史形态和实践有深入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官施”一词为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任用
该义项出自《荀子·王制》中“官施而衣食之”的记载,指官府对人才的选拔与任用。王先谦在《集解》中注释为:“官者,任也;施者,用也”,强调通过官职设置来安置有才能的人,尤其提到对残疾者的妥善安排(如“五疾,上收而养之”)。
二、政令设置
《庄子·天地》中“官施而不失其宜”一句,指官府通过颁发政令、设立官职来治理社会。成玄英疏注为“施令设官,取得宜便”,陆德明释文补充“施政布教,各得其宜”,均强调制度与实际情况的适配性。
词源补充
“官”本义指政府公职,“施”则有施行、颁布之意,组合后体现古代行政体系中对职权与政策的双重关注(参考、6)。
别人正在浏览...
媕婀伯理玺天德补缉不见经传蚕台残阳陈畴澄彻出防楚儽锄粟祠田翠帟耽尚丢魂丧胆夺袍二蔡迩志返潮饭车放榜锋驲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伉浪狗跳墙勾注挂落酣燕闳骏接客荆江倨敖客嘲寇掠蜡宾蟒身没张没致囊锥露颖内视凝图奴僇磐结启奠栖列青铜海色鬼上信山吏受害霜砌束伍坦荡如砥天养土目枉死城卫星城文面吻吮相保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