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荆江的意思、荆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荆江的解释

[Jingjiang River] 长江中部从枝江到洞庭湖口的一段的别称。这一段长江蜿蜒曲折360公里,河床高于两岸平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荆江是长江中游的重要河段,特指中国湖北省枝江市至湖南省岳阳市城陵矶之间的长江干流河道,全长约347公里。该河段因流经古荆州地域而得名,历史上属《尚书·禹贡》所载“荆州”辖境,故称“荆江”。

一、词典释义与地理特征

  1. 基本定义

    荆江专指长江自湖北枝江至湖南岳阳城陵矶的蜿蜒河道,以河曲发育著称,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其上游承接三峡,下游连通洞庭湖,是长江中游防洪的关键节点。

  2. 名称溯源

    “荆”源于古代九州之一的荆州。《水经注》载:“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印证其与古荆州的关联。唐代杜牧《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亦隐含对荆楚水系的描绘(非直接指荆江,但反映地域文化关联)。

二、水文特性与历史记载

  1. 河道演变

    荆江因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明清文献如《荆州府志》多次记载其“河床高于两岸,堤防为命”。近代实测数据显示,部分河段河床高出地面6-10米,形成独特的地上河景观。

  2. 灾害与治理

    历史上荆江洪灾频发,1952年建成的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首个大型水利枢纽。据《长江志》统计,1949年前平均每10年发生一次大溃堤,印证了“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民谚。

三、文化意象与引用规范

古典诗词常以“荆江”代指长江中游,如宋代范成大《荆江渔父》中“荻花风起江水寒”,体现其文化符号意义。现代地理文献中,该词严格限定为专业地理术语,需区分文学意象与实体河流。

权威引用建议:

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中国水利百科全书》及历史地理文献,具体学术细节可参考:

  1. 《长江志·水系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官网水文数据库(https://www.cjw.gov.cn
  3. 《荆州府志》(清乾隆刻本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荆江是长江中游的一段别称,具体指从湖北省枝江市到湖南省岳阳市城陵矶的河段,全长约339-430公里(不同来源略有差异)。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地理位置与划分
    荆江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两段:

    • 上荆江(枝江至藕池口):河道相对稳定,流经湖北枝江、松滋、江陵等地。
    • 下荆江(藕池口至城陵矶):以“九曲回肠”著称,河道蜿蜒曲折,历史上多次自然裁弯取直,流经湖北石首、监利及湖南华容等地。
  2. 河道特征与风险
    因泥沙长期沉积,荆江河床高于两岸平原,形成“地上河”,尤其下荆江泄洪能力弱,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历史上洪灾频发,威胁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

  3. 治理措施
    自东晋起开始筑堤防洪,明代形成荆江大堤。现代通过荆江分洪工程(1952年建成)、人工裁弯取直(如中洲子、上车湾裁弯)等措施降低洪水风险。

  4. 名称由来与历史背景
    因流经古荆州地区得名,古代荆州涵盖今湖北、湖南部分区域。部分文献中“荆江”也代指长江流域或荆州与江州的合称,但主流定义仍为长江特定河段。

如需进一步了解治理细节或历史变迁,可参考水利部门资料或地方志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拜路尘薄陋备完边际避仇吃独食春风一度膵脏大兵团登敍吊嗓短少恶凶凶方彩鲂鱼尾烦暑番伪風茄膏镬归凭龟珠华腴惊怯精汰京域急征君子卫阚喝夔乐乐活莲幕泷吏盲孔美酒棉毛,棉绒民选暮槿内眷谦德清样删略山查糕勝覽深谷深挚实逼处此石妇诗具视同一律仕途十指连心顺行徒流屯难纬图文档吴服无米之炊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