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跳墙的意思、狗跳墙的详细解释
狗跳墙的解释
比喻不择手段地行动。 沙汀 《替身》:“说来说去,也才一个丁啦!就急得来狗跳墙。”参见“ 狗急跳墙 ”。
词语分解
- 狗的解释 狗 ǒ 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听觉嗅觉都很敏锐,善于看守门户,有的可以训练成军犬、警犬:走狗。狗彘(狗和猪)。狗刨(俹 )(一种游泳动作)。狗盗(小偷)。狗腿子。狗仗人势。狗尾续貂(喻拿粗劣的东西接到美
专业解析
狗跳墙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基础释义
-
字面含义
- 指狗在受惊或受迫时跳过墙垣逃窜的行为,强调生物在危急时的本能反应。
-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01页,商务印书馆,2012年)。
-
比喻义
- 形容人被逼至绝境时采取极端行动,常含贬义,暗指行为失控或不计后果。
- 例:“他这是狗跳墙,被逼急了才铤而走险。”
-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451页,商务印书馆,2016年)。
二、文化渊源与用法
-
俗语演化
- 源自民间口语“狗急跳墙”,最早见于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后简化为“狗跳墙”,强调情急之下的反常举动。
- 来源:《中国俗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238页)。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描述负面情境,如:
- 例:“歹徒见无路可逃,狗跳墙般持刀反抗。”
三、权威文献佐证
-
语言学解析
- 该词属“动物行为隐喻”,通过狗的应激反应映射人性弱点,体现汉语“以物喻人”的修辞传统。
- 来源:符淮青《汉语词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176页)。
-
社会语用学视角
- 隐含对“绝境心理”的批判,警示社会应避免将个体逼至极端状态。
- 来源:《中华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2020年,第309页)。
四、同源俗语对比
俗语 |
核心差异 |
狗急跳墙 |
强调“急迫性”,更常用 |
兔死狐悲 |
侧重物伤其类 |
困兽犹斗 |
书面化,指顽强抵抗 |
注:以上释义综合权威工具书及语言学著作,释义与用例均符合现代汉语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狗跳墙”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一定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这个成语比喻在困境或利益驱使下采取极端、不择手段的行为。通常用来形容人因压力、威胁或诱惑而做出超出常规的举动。
二、详细解析
-
行为动机
- 困境驱动:如被逼到绝境时,类似“铤而走险”。
- 利益诱惑:可能因巨大利益而违背常理行事。
-
语义侧重
相较于更常见的“狗急跳墙”,此成语更强调主动采取极端手段,而非单纯被逼无奈。例如沙汀在《替身》中描写人物因利益冲突“急得来狗跳墙”。
三、出处与演变
- 最早见于敦煌变文《燕子赋》,原指字面意义的动物行为,后逐渐演化为比喻用法。
- 现代多用于口语或文学描写,含贬义色彩,暗示行为失去理性约束。
四、使用示例
- 商业竞争:“眼看竞标要失败,他狗跳墙般地散布对手谣言。”
- 日常场景:“平时挺老实的人,被高利贷逼得狗跳墙去偷东西。”
五、相关成语
与“狗急跳墙”存在细微差异:
|成语| 核心区别 |
|------------|-----------------------|
| 狗跳墙 | 更突出主动选择极端手段 |
| 狗急跳墙 | 侧重被逼无奈后的反应 |
如需更完整考证,可参考《敦煌变文集》原文或现代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本愿辩明逼驳敝盖不弃鄙昧部阵漕引巢饮尺捶出门应辙春诵夏弦琮玺电荷守恒定律端闱桴思归钓桂子兰孙估市旱井黑风贺兰山浑天火齐汤江浔笺简急弯开小会克丁克卯口乾舌焦馈路腊麪灵异流略隆颓隆刑峻法隆中布衣门籥秘而不泄默成礳石渠乃者闹情绪碾玉匠人意三藐杀鸡抹脖珊瑚钩石榴裙侍御师殊廷太平歌词通太歪惫亡羊补牢无行遐厉显地相约嫺习小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