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七郊的意思、七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七郊的解释

统称古代在郊外祀五帝(东方 青帝 、南方 赤帝 、中央 黄帝 、西方 白帝 、北方 黑帝 )及天地的祭礼。《后汉书·曹襃传》:“父 充 ,持《庆氏礼》, 建武 中为博士,从巡狩 岱宗 ,定封禪礼。还,受詔议立七郊、三雍、大射、养老礼仪。” 李贤 注:“五帝及天地为七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七郊

指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及五方神灵的七处固定郊祀场所,属国家最高等级的祭祀礼仪。这一制度源于周代礼制,至汉代形成明确体系,主要功能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一、核心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七郊”特指帝王于都城近郊设立的七处祭坛,分别祭祀天、地及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其名称与对应关系如下:

  1. 圜丘:祭昊天上帝(天帝),位于南郊。
  2. 方丘:祭地祇(地神),位于北郊。
  3. 青郊:祭东方青帝,主春。
  4. 赤郊:祭南方赤帝,主夏。
  5. 白郊:祭西方白帝,主秋。
  6. 黑郊:祭北方黑帝,主冬。
  7. 黄郊:祭中央黄帝,主季夏。

二、礼制依据

“七郊”制度以《周礼》为理论基础,整合了“圜丘祭天”“方丘祭地”与“五郊迎气”的礼制框架。汉代班固《白虎通义·郊祀》明确记载:“祭天于南郊,就阳位也;祭地于北郊,就阴位也。五郊各依其方色。”其祭祀时间、仪轨、祭品均严格遵循阴阳五行学说,如青郊用青色牺牲,赤郊用赤色玉帛等。

三、历史实践

东汉时期,“七郊”成为国家常祀制度。《后汉书·祭祀志》载:“建武二年,立郊祀于洛阳,制如元始故事……分祀五帝于四郊。”帝王依时节亲赴各郊行“迎气之礼”,如立春祭青郊、立夏祭赤郊,以此顺应天道、调和四时。

四、文化关联

“七郊”与“五郊”概念常被混淆,实则“五郊”仅指五方帝祭祀(青赤白黑黄),而“七郊”涵盖天地与五帝,体系更完整。唐代杜佑《通典·吉礼》辨析:“周制冬至圜丘、夏至方丘,并五郊为七。”后世郊祀制度虽演变,但“七郊”作为礼制典范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七郊”是古代中国祭祀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释

七郊指古代帝王在郊外举行的七种祭祀礼仪,主要祭祀对象为五方天帝(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黄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以及天地,合称为“七郊”。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礼制规范。

历史背景

  1. 起源与记载
    七郊祭祀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如《后汉书·曹襃传》记载,曹充曾参与制定“七郊”等礼仪制度,说明其在汉代已被纳入国家典章。

  2. 祭祀内容
    祭祀分七处进行,对应五帝(各主一方)及天地。例如:

    • 东方青帝(春)
    • 南方赤帝(夏)
    • 中央黄帝(季夏)
    • 西方白帝(秋)
    • 北方黑帝(冬)
    • 天(南郊)
    • 地(北郊)

文化意义

七郊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古代政权合法性的象征,通过祭祀强化帝王“受命于天”的地位,同时协调自然与人文秩序。

补充说明

需注意,“七郊”与民间“做七”(丧葬习俗)无关,后者指人死后每七日祭奠一次,属于不同范畴。

别人正在浏览...

奥德赛拔赵帜编次嗶吱裁削肠梗阻称娖辞灶大余德泽顿夺返魂香封底奉读浮起鞲蔽广陵散果下牛衡石量书河宿花棵祸门锦杠今古奇观极源絶绪俊力开灵跨鞍懭悢雷雷麟阁像詅符疠痟洛伯莽卤茅室土阶衄然切根虫青肥琴工耆宿大贤叡后入液上唇剩磁省役薄赋身火伸欠诗经施谋用智霜霭属属调达推三宕四菀窳妇人卧式镗牀武节显千岁小帖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