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错误的言论。《礼记·哀公问》:“君子过言则6*民作辞,过动则6*民作则。” 郑玄 注:“君之言虽过,民犹称其辞;君之行虽过,民犹以为法。”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君侯忘圣贤之显迹,述鄙宗之过言,窃以为未之思也。”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大臣者,探本真以奉君,过言有诛,矧旁饰躗言?”
(2).过分夸大、过于激切的言论。《楚辞·九章·惜诵》:“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 唐 白居易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是时, 汉 兴四十载,万方大理,四海大和;而 贾谊 非不见之,所以过言者,以为词不切,志不激,则不能迴君听,感君心,而发愤於至理也。”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先君口无过言,身无嫚度。” 梁启超 《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英 煤涸竭之时,即 英国 衰亡之日,非过言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过言汉语 快速查询。
"过言"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言辞超过实际或恰当的程度,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指说话内容夸张失实,超出客观情况。例如《论语·子张》"君子不以言举人"句下,朱熹注疏强调警惕"过言",即虚浮夸大的言论需明辨。
表示说话超出分寸,可能因情绪激动或表达不当造成。如《左传》中批评"过言一出,驷马难追",警示不当言论的后果。
"过"本义为"超出限度","过言"隐含对语言尺度的评判,常见于批评性语境。王力《古代汉语》指出,"过+X"结构多表消极义(如"过誉""过激"),"过言"亦属此类。
古代注疏常将"过言"与"慎言"伦理对照。《礼记·曲礼》郑玄注主张"言不过行",强调言行一致,反对虚浮。
"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杨倞注:"囋即'过言',多言无益也"——体现对冗余言辞的否定。
朱熹论修身时称:"学者须是讷于言而敏于行,最忌过言轻诺",将"过言"与诚信缺失关联。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语义保留于成语(如"言过其实")及方言批评性表达中。研究古典文献或思想史时,需注意其作为语言伦理范畴的文化内涵。
参考来源:
“过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核心含义,常见于文学或正式语境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原文或具体案例,可参考《礼记》《楚辞》及相关文献(如、)。
保人贝错不见起不贤裁芟鯧鯿承题大国主义倒载干戈德意志人访采诽誉在俗告报高难沟眼广场剧鼓絶还名鵍鷒回廊徽庸火炭子胶水兢兢干干景科谨介金轮皇帝捐躯殉国居句卡位克奔苛索嗑牙料嘴乐家立君利朗灵犀蛮劲纳说平岁碁经清省穷戚山羊胡子麝粉食噉筮决饰言石祖甩手顿脚嗣法私用送煖偷寒探目跳索頽瘁委政五纪小斧劈篠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