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普通丰收之年。《汉书·食货志上》:“常苦枯旱,亡有平岁,穀贾翔贵。” 宋 沉遘 《晚雨后过城东》诗:“欣其幸如此,平岁无愁猜。”
(2).即平年。《清史稿·时宪志一》:“盈缩真限,用授时消分为平岁,更以最高最卑差加减之,为定岁。”参见“ 平年 ”。
平岁(píng su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法含义的传统词汇,主要指向农历(阴阳合历)中的普通年份,与闰年相对。其核心释义如下:
指农历中无闰月、仅含十二个朔望月的年份。这类年份的天数约为354或355日,相较包含闰月的闰年(约383或384日)更短,故称“平岁”。其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历法对回归年(太阳年)与朔望月(月亮周期)的协调,当年度朔望月总数未达到闰年标准时即为平岁。
农历通过置闰法则(如“十九年七闰”)平衡回归年(约365.24日)与12个朔望月(约354.37日)的差值。平岁的设置确保历法长期匹配季节变化,如《后汉书·律历志》载:“月有闰余,岁有平岁”,凸显其调节作用。
平岁概念贯穿农事、节庆及历史纪年。例如《荆楚岁时记》载“平岁社日祭仪”,反映其对民俗活动的时序约束。现代农历仍沿用平岁/闰年体系,指导传统节日(如春节)的日期推算。
权威参考来源:
“平岁”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主要含义,其解释和用法如下:
普通丰收之年
指年景普通、收成平稳的年份,既非大丰收也非灾荒年。例如《汉书·食货志上》记载:“常苦枯旱,亡有平岁,穀贾翔贵。”()
即“平年”
在历法中指阳历无闰日(365天)或阴历无闰月(354/355天)的年份。如《清史稿·时宪志一》提到“盈缩真限,用授时消分为平岁”()。
发音与结构
拼音为píng suì,由“平”(平稳)和“岁”(年岁)组成,字面可理解为“平稳的年景”。
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如“平年”“常岁”,反义如“荒年”“闰年”。
现代使用
该词属于书面化表达,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多用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例如造句:“和平岁月警钟响,享太平休将前事忘”()。
其释义在《汉书》《清史稿》等古籍中均有明确记载(),现代汉语词典及百科类网页也收录了相关解释。如需完整例句或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上述来源。
拌娇饱和烃表见鼈化陈祈陈议宠贵寸关尺呆话荡轶丹景栋折榱坏顿宿多姿非为丰范覆案凫鹥蜉蝤灌口二郎顾怪轨物范世寒俊槐豆晃晃枑苑糊嘴江表僭逆寄目紧打慢敲斤斗进善退恶髻簪扣折窟穴梨板璘彬礼新弥兵墨竹内切圆拈轻掇重瓯楼清眇轻伤冗厌生坯授木瘦受四俊嗣纂擡秤太子洗马条山伟特萎餧无哗详宪携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