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画皴法的一种。钩勒山石,笔法象斧劈形,但落笔较细碎。 唐 李昭道 画金碧山水、皴石作小斧劈。 宋 刘松年 , 明 唐寅 、 沉周 等皆用此法。 明 汪砢玉 《珊瑚网·皴石法》:“小斧劈皴: 李将军 、 刘松年 。”
小斧劈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传统皴法技法,主要用于表现山石的纹理与质感。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技法特征
历史发展
艺术表现
该技法体现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核心特征,历代画家通过不同笔触力度与密度的控制,赋予山石独特的肌理美感。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案例,可参考宋代院体画及明代吴门画派的相关研究。
《小斧劈》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为以小斧头砍大树,形容用小的力量攻克大的困难或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法。
《小斧劈》这个成语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小」「斧」「劈」。其中,「小」的部首为「⺌」,由三画组成;「斧」的部首为「斤」,由四画组成;「劈」的部首为「斤」,也是由四画组成。
《小斧劈》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本书《孔子家语》中。繁体字的写法与简体一致:"小斧劈"。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以「小」为例,古代汉字写作「⺌」;「斧」在现代汉字中是「斧」,而在古代是「釿」;「劈」在现代汉字中是「劈」,而在古代是「㓞」。
他靠着聪明才智,小斧劈大树,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重大难题。
小心斧斧、大斧劈山、斧斧角角。
小锤砸大山、碎石成沙。
大旗开得早、铁丝披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