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小斧劈的意思、小斧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小斧劈的解释

国画皴法的一种。钩勒山石,笔法象斧劈形,但落笔较细碎。 唐 李昭道 画金碧山水、皴石作小斧劈。 宋 刘松年 , 明 唐寅 、 沉周 等皆用此法。 明 汪砢玉 《珊瑚网·皴石法》:“小斧劈皴: 李将军 、 刘松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小斧劈(xiǎo fǔ pī)是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中一种重要的皴法技法术语。它指用毛笔侧锋,以较短促、有力且略带方折的笔触,表现山石、坡岸等自然物象的纹理与质感,其形态类似于被小斧头劈砍后留下的痕迹。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技法特征与定义:

    • 笔触形态:笔迹较短、较细碎,方中带折,棱角分明但不如“大斧劈”那般阔大、奔放。运笔时侧锋疾扫,起笔略重,收笔出锋,形成一头钝、一头尖(或方)的楔形笔触 。
    • 表现对象:主要用于描绘质地坚硬、棱角较为分明但体量相对较小的山石、岩壁或土石相间的坡岸。它能有效地表现岩石的嶙峋、峭拔和受风化、侵蚀后的表面肌理 。
    • 笔墨效果:通过密集排列或叠加这些短促的笔触,结合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营造出山石的体积感、质感和光影效果。其效果刚劲有力,结构清晰 。
  2. 与大斧劈的关系与应用:

    • 区别:“小斧劈”是相对于“大斧劈”皴法而言的。大斧劈笔触阔长、豪放、泼辣,墨色淋漓,更显气势磅礴,多用于表现巨嶂高壁;而小斧劈则相对含蓄、细腻、精巧,更适于表现中近景或较为精致的山石结构。
    • 结合运用:在实际绘画中,小斧劈常与大斧劈结合使用。例如,远景或大块山石用大斧劈表现其整体气势,近景或局部细节则用小斧劈刻画其精微结构,两者相辅相成,使画面既有整体感又有细节美 。
  3. 历史发展与代表画家:

    • 斧劈皴(包括大小斧劈)技法成熟于南宋时期,是院体山水画的重要标志之一。
    • 代表画家如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均精于此道。李唐晚年变法,开创了斧劈皴的新面貌;马远、夏圭则将斧劈皴(尤其是大斧劈)运用得更加简练、刚劲,形成了独特的“边角之景”风格,小斧劈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 后世画家如明代的戴进、吴伟等浙派画家也继承了斧劈皴法并有所发展。
  4. 在书法中的借用:

    • 值得注意的是,“小斧劈”的概念有时也被借用于书法批评中,形容某些笔画(如捺画、转折处)具有类似斧劈皴般方折、锐利、斩钉截铁的笔势和形态,强调其刚健有力的艺术效果 。

参考来源:

  1. 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艺术术语部分) - 定义与基本特征。
  2. 故宫博物院官网 - 《中国绘画技法图解:皴法》 - 技法特征、与大斧劈区别、应用场景。
  3.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教程》 - 历史发展、代表画家及作品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小斧劈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传统皴法技法,主要用于表现山石的纹理与质感。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技法特征

    • 笔法形似斧劈痕迹,通过侧锋用笔勾勒山石轮廓,落笔细碎且笔触较短。
    • 与大斧劈皴相比,其笔触更精细、纹理更密集,适合表现质地坚硬且结构细密的岩石。
  2. 历史发展

    • 起源可追溯至唐代,李昭道在绘制金碧山水时已使用类似技法。
    • 宋代刘松年将此技法系统化,明代唐寅、沈周等画家进一步发扬,成为院体画派的典型表现手法。
  3. 艺术表现

    • 通过短促有力的笔触排列,形成明暗对比,增强山石的立体感与质感。
    • 常与其它皴法结合使用,例如在《珊瑚网·皴石法》中记载其与斧劈皴的配合运用。

该技法体现了中国画“以线造型”的核心特征,历代画家通过不同笔触力度与密度的控制,赋予山石独特的肌理美感。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案例,可参考宋代院体画及明代吴门画派的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哀牢半蟾博奥残略承天之佑敕印出的大茀的的喀喀湖殿呵鼎吕豆牙菜蠹役法见负釜改絃鬲绝诡谲怪诞海畔含垢包羞鹤鹤后甲滑曼兼程前进讲拜即路谨辞疾瘵郡丞砻砺鸾音卖力气没人濛汗妙赏灭刺楩枫皮灯球平手迫阨穷涸秋音三梢末尾三雍宫缫演胜状世界语水火夫瞬时司空素脩天愁地惨惕息托大望远镜碔砆相敝咸肉庄邪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