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 回谿 ,终能奋翼 黽池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以“收之桑榆”谓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唐 白居易 《论行营状》:“古人云:‘收之桑榆,事犹未晚。’” 鲁迅 《<华盖集>后记》:“所以赶紧订正于此,庶几‘收之桑榆’云。”亦省作“ 收桑榆 ”。 宋 王安石 《赠张康》诗:“逝将收桑榆,邀子寂寞滨。”
“收之桑榆”是汉语中常用的成语,典出《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谿,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其核心含义指在某一方面的损失或失败后,通过努力在另一领域获得补偿或成功。以下从词义解析、用法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展开说明:
一、词义解析
字面构成
“桑榆”原指日落时余光所在的方位(桑树和榆树常被古人用以代指西方),引申为晚年或事物的后期阶段。成语以“东隅”(日出之地,代指早晨)与“桑榆”形成时空对照,暗含“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
引申含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成语强调“初虽有失,终获补偿”的转机,常用于激励人们在逆境中保持希望,例如事业受挫后通过调整策略重获成果的场景。
二、用法特征
常与“失之东隅”连用,构成对仗句式,如:“投资虽短期亏损,但收之桑榆,积累了宝贵经验。”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具有典雅凝练的表达效果,《古代汉语词典》标注其为“中性偏褒义”词汇。
三、文化内涵
该成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祸福相倚”的哲学思想,与《淮南子》“塞翁失马”典故形成互文,反映了古人观察事物发展的全局观。现代语境中,其应用领域已延伸至商业、教育等多元场景,成为诠释“转危为机”的经典表达。
参考资料
“收之桑榆”是一个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该成语源自《后汉书·冯异传》,原文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其中:
唐代白居易曾引用此成语劝谏政事,现代也常见于文学作品或考试(如中考语文词汇),提醒人们以长远眼光看待得失。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或演变,可参考《后汉书》原文及权威词典释义来源。
安老怀少百镒笔干毕业设计补牍残月畅毂厂址瞠乎其后齿穷冲塌吹糠见米除目春桃磋切倒语奉贡風寒愤迅甘意贵门国耻海上方鹤氅厚谊黄皮寡廋会少离多虎旗江妃讲求见鬼人交代噭咷洁流洁名极罚鸠七咤驹跋溃决连职流质论切贸化门可张罗蜜甜遣归牵记潜曜群情容奸山楂生主首施随口胡诌贴户退畊完局嫌好稀零零希留合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