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狗供役的驿站。《元史·兵志四》:“今故著其驛政之大者,然后纪各省水陆凡若干站,而 辽东 狗站,亦因以附见云。”《元史·兵志四》:“ 辽阳 等处行中书省所辖……狗站一十五处,元设站户三百,狗三千隻。”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狗站》:“征东行省,每岁委官至 奴儿干 ,给散囚粮,须用站车,每车以四狗挽之。”
"狗站"是古代驿传制度中的特殊称谓,指元代设立的以犬类作为运输工具的驿站。《汉语大词典》记载,元代在辽东地区设置"狗站",利用驯养的犬只拉雪橇运送物资和人员,主要服务于冬季冰封期的交通需求。据《元史·兵志》记载,这类驿站配有站户负责饲养"驿犬",每站常备犬三十至五十只,形成独特的"狗递"运输网络。
该词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中亦有收录,现代东北方言仍保留"狗站"作为历史地名使用,如黑龙江沿岸的"二十四个狗站"遗址,印证了元代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语言学角度分析,"狗"字在此为功能指代而非贬义,与"马站""牛站"构成同类构词范式,体现了古代交通因地制宜的特征。
来源参考:
“狗站”是元朝时期一种特殊的驿站形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以狗作为运输工具。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狗站是以狗供役的驿站系统,用于冬季冰雪环境下的物资运输和通信传递。其名称源于使用狗拉雪橇(赫哲语称“拖拉气”)作为交通工具。
历史记载与规模
据《元史·兵志四》记载,辽阳行省曾设狗站15处,配备站户300家及3000只狗。明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也提到,征东行省官员需通过狗站向奴儿干地区运送囚粮。
实际运作方式
每辆雪橇由4-10余只狗牵引,赶橇者通过“拷力”(指挥棒)控制头狗方向,雪橇停止时则以“拷力”交叉插地实现刹车。这种运输方式在冬季河道和丛林间速度极快,曾是赫哲族的主要冬季运输手段。
文化背景与延续
狗站不仅体现元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智慧,也反映了东北少数民族(如赫哲族)适应严寒环境的生存智慧。直至近代,狗拉雪橇仍在当地渔猎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注:低权威性网页(如、3)因内容重复或信息简略未作重点引用。
闇室备美悲鸣卜卢厕篦斥犯带操牒牒对合垩本二水货旛胜翻戏非想非非想处副食品戆头戆脑膏唇试舌贯蝨弘道虺蜓建文剿抚兼施苦竹哀丝喇者凌并灵闺灵厖鲁义姑灭弃民愤疟龟派生词盘秤盘铭劁折穷年尽气蛩蚊毡秋伯扫瞄蛇祸身名两泰尸格时艰拾人唾余师心自用寿桃説东忘西说说笑笑思愆踏臂贪着腆腼枉费心思汪涵往教违常五行相生洿染纤柔哮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