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鲁义姑的意思、鲁义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鲁义姑的解释

据 汉 刘向 《列女传·鲁义姑娣》载, 春秋 时 齐 攻 鲁 ,至郊,见一妇人抱子携侄而行,军且及,妇人弃子抱侄而走,被视为义举。后以“鲁义姑”泛指秉德好义的妇女。 元 杨显之 《酷寒亭》第三折:“那贱人也不是 鲁 义姑,这廝也不是 汉 萧何 。”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好不忍事桑新妇,好不藏情也 鲁 义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鲁义姑”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故的特定称谓,指代一位以深明大义、舍己为人著称的鲁国妇女。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典故出处与基本释义

“鲁义姑”的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刘向编撰的《列女传·节义传》。据载,战国时期齐国攻打鲁国,一鲁国妇女在逃亡时,面对追兵,毅然舍弃怀中亲生子,抱起侄儿继续奔逃。齐将质问其故,她答曰:“亲子之私爱,不若兄之公义。弃己子,人所难;存兄子,义所当。”齐将感其大义,停止攻鲁。后世遂以“鲁义姑”代指顾全大义、舍己为公的女性典范。

二、文化象征与精神内涵

  1. 义高于私:故事凸显了儒家伦理中“义”的价值高于个人私情,强调在公私冲突时应以公义为先。
  2. 女性德行的典范:鲁义姑被塑造为传统妇德的象征,体现女性在家族责任与社会道义中的抉择智慧。
  3. 感化外敌的教化意义:其言行甚至感化敌军,彰显“义”的普世力量,成为道德教化的经典案例。

三、词典释义与用法

四、学术研究与思想价值

学者指出,鲁义姑的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宗法伦理中“公义”与“私爱”的张力(如李纪祥《<列女传>的史学价值》)。其行为虽存争议(如亲子生存权问题),但核心精神被历代推崇为“义”的实践范本,对传统道德观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

  1. 刘向《列女传·节义传·鲁义姑姊》(原文载于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链接
  2.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0年,第12卷,页945.
  3. 李纪祥《<列女传>的史学价值》,《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

网络扩展解释

“鲁义姑”是源自春秋时期的历史典故,指代一位舍己为公、深明大义的鲁国妇女。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来源与基本含义

“鲁义姑”最早见于汉代刘向《列女传·鲁义姑娣》, 该词由三部分组成:

其核心含义为秉德好义的妇女典范,而非所提的“粗鲁女子”(此解释或为混淆其他词语的误传)。


历史故事背景

据《列女传》等记载,春秋时齐国攻鲁,一农妇携子与侄子逃难。危急时刻,她选择舍弃亲生儿子、保护兄长的遗孤,并对齐将解释道:

此举感动齐将退兵,使鲁国免于战祸。鲁君赐其“义姑姊”称号,并赏赐束帛。


文化影响与纪念

  1. 典籍记载:故事被收录于《列女传》《说苑》等史书,元代杂剧《酷寒亭》《后庭花》也引用此典故。
  2. 道德象征:体现儒家“舍生取义”精神,成为古代女性公德心的标杆。
  3. 纪念活动:山东茌平、宁阳等地建有鲁义姑祠,并举办庙会纪念。例如茌平庙会始于汉代,现为鲁西规模最大的民俗活动之一。

现代意义

鲁义姑的故事强调私情与公义的取舍,反映了传统伦理中“义”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取向。其精神至今在山东民间传颂,成为家庭教育与地方文化的重要元素。

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查阅《列女传》原文或参考地方志中关于鲁义姑祠的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按讯霸代日百济奔走相告褊陿别是剥削阶级不射宿常足尺籍短书魑魅憧憬创夷瘁貌麤锦癫子滴骨亲鹅蛋脸风书负橐孤鹜核酸虹栈后夜噍呵激沟咭咭格格金明门塉埆稽同酒适箕坐巨蟹座嫪连醴酒美雨欧风缈缈赔房蒲鞭之罚敲订深中肯綮豕腹守财奴瘦香娇书套损瘠堂而皇之踏逐特写镜头铁钱投资银行畏爱五鹿武童生汙黦陷裂小纪袭承谐老谐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