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膏唇试舌”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gāo chún shì shé,其核心含义是比喻非常想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强调表达的迫切性。
字面与比喻义
出处与典故
源自《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群邪项领,膏唇试舌,竞欲咀嚼,造作飞条。” 描述奸邪之人急切编造谣言、诬陷他人的场景。
使用场景
注意差异
部分资料(如、2)将其误释为“能言善辩”,但权威典籍(如汉典、成语词典)均以《后汉书》为据,明确其本义为“迫切欲言”。
若需进一步了解成语接龙或例句,可参考《后汉书》原文或成语词典扩展学习。
《膏唇试舌》是指用膏状物涂在嘴唇上,用舌头去尝试品味。
《膏唇试舌》的部首是“月”,总笔画数为18。
《膏唇试舌》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诗经·秦风·蒹葭》。“膏唇试舌”是这首诗中的一句,原句为:“蒹葭之茂,美目盼兮。素手承莓,膏唇试兮。”
《膏唇试舌》的繁体字为「膏唇試脷」。
古代的《膏唇试舌》写作「膏唇試舌」。
他喜欢使用唇膏来突出他的嘴唇颜色,时常膏唇试舌。
膏唇、试舌
尝试品味
不尝试品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