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押的意思、勾押的详细解释
勾押的解释
谓在公文上批改并签字、盖章。 唐 白居易 《酬别周从事》诗之一:“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书难。”
词语分解
- 勾的解释 勾 ō 用笔画出符号,表示删除或截取:勾销。勾乙(在报刊书籍的某些词句两端画上像“乙”的记号,表示作为资料)。 画出形象的轮廓,描画:勾画。勾勒。 用灰、水泥等涂抹建筑物的缝(坣 ):勾缝。 调和使黏
- 押的解释 押 ā 在文书、契约上签名或画记号:画押。签押。 把财物交给人作保证:押租。押金。押当(刵 )。典押。 拘留:看(乶 )押。拘押。押禁。 跟随看管:押送。押运。 同“压”,用于“押宝”、“押队”、“押
专业解析
“勾押”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指代古代公文处理或司法审判中的特定环节。其核心含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勾押”指古代官吏在文书、卷宗或犯人名单上勾画标记并签字押署的行为。通常表示对文件内容的审阅确认、对犯人执行刑罚的核准,或对某项事务的批示处理。该动作具有法律效力,是官方流程的关键环节。
二、词义分解
- “勾”:指用笔勾画、圈点,表示选定或批注。
- “押”:指签字画押,即官员署名以示负责。
三、使用场景
- 司法判决:如死刑犯名单需经官员“勾押”后执行(即“勾决”)。
- 公文批阅:官吏在文书上勾画批示后签押生效。
- 账簿核查:核对账目时勾画确认并署名。
四、权威参考
该释义综合参考了以下汉语工具书: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定义“勾押”为“在文书上勾画并签字”的官方行为。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强调其作为官府文书处理术语的职能。
- 《辞源》(商务印书馆):指出“勾押”与“勾决”“画押”等词的关联性,体现古代行政程序特征。
五、示例说明
宋代司法中,死刑案件需呈报刑部复核,尚书勾押后方可执行。(参考《宋史·刑法志》制度记载)
六、现代关联
现代汉语中,“勾押”一词已罕见,但其核心动作仍存在于“签字画押”“批阅签章”等流程中,体现责任认定的延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
“勾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在公文上批改、签字并盖章,属于古代公务处理的环节。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定义:指在公文或簿册上进行批改、审核后签字盖章的过程,属于古代官员处理文书的常规流程。
- 动作分解:
- 勾:指批改、勾画;
- 押:指签字(画押)并盖章,确认文书内容。
2.文学出处
-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白居易《酬别周从事》诗:“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书难”。此处描述诗人因年老体衰,处理公文时倍感吃力,侧面反映古代官员的文书工作状态。
3.常见误解辨析
- 部分现代资料(如)误将“勾押”解释为“逮捕、拘留”,实际应为“勾”与“押”的混淆。正确用法与逮捕无关,仅指公文处理。
4.历史背景
- 古代公文需经逐级审批,官员需在文书上批注意见(勾)并签署姓名(押),类似现代行政流程中的“签批”环节。
5.现代适用性
- 该词已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可借指严谨的审批流程,如“合同勾押生效”等比喻性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唐代文书制度或白居易诗作背景,可参考、的文学解析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边府波势拨斸当头棒喝彫疏敌耦豆娘罚蔽梵乐反税非奇風裏楊花風木歎风坛富胎港脚高唱规免骨棱棱国学生咳咳汉籍河汾活眼虎视鹰瞵迦罗焦煤骄沓矫僞寖广谨祭积尸决囚恐喝老命泪晕冷香亮堂凛严六面印冒势匹妇毗卢乾嗌情田繞梁热浪孺年三足能诗花狮子座甜润天仗外县往往晩红五谷精贤长仙韶院亵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