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色的意思、美色的详细解释
美色的解释
姣美的姿色;美好的仪容。《韩非子·备内》:“妇女年三十而美色衰矣。”《晋书·阮籍传》:“邻家少妇有美色,当罏沽酒。”《东周列国志》第七回:“那少年将军名唤 公孙閼 ,字 子都 ,乃男子中第一的美色。”
词语分解
- 美的解释 美 ě 好,善:美德。美学。美谈。审美。美丽。美容(美化容貌)。美不胜收。 得意,高兴:美滋滋的。 称赞,以为好:赞美。美言。美誉。 指“亚美利加洲”(简称“美洲”):北美。南美。 指“美国”:美元。
- 色的解释 色 è 由物体发射、反射的光通过视觉而产生的印象:颜色。色彩。色相(刵 )。色调(刼 )。 脸上表现出的神气、样子:脸色。气色。色厉内荏。 情景,景象:行色匆匆。景色宜人。 种类:各色用品。 品质,质
专业解析
从汉语词典学角度,"美色"一词的释义及源流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美丽的容颜或姿色,多用于形容女子出众的外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明确释义为:"美丽的姿色,多指女子"(商务印书馆,2016年)。其核心含义聚焦于视觉层面的外在美感,尤强调容貌、仪态的吸引力。
二、构词与词源
-
合成词解析
"美色"由形容词"美"(美好、秀丽)与名词"色"(容貌、姿色)复合而成,属偏正结构。"色"在此特指《说文解字》中"颜气也"的本义,即面部神态与气韵(许慎,中华书局,2013年)。
-
历史用例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墨子·公孟》:"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 此处"美女"即暗含"美色"之意,后逐渐凝练为固定词汇。东汉王充《论衡·言毒》直言"美色为人所羡",印证其早期用法(黄晖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
三、语义演变与语境特征
-
中性到贬义的潜在转向
虽本义为客观描述,但因常关联欲望投射,易衍生贬义。如《论语·子罕》"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已揭示"色"可能引发的道德争议(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
-
文学中的审美意象
古典诗词多借"美色"抒写自然与人文之美。如白居易《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具象化描写升华至美学意境(顾学颉校点,中华书局,1999年)。
四、现代规范用法
当代汉语中,"美色"仍保留双重属性:
- 客观描述:如"秀外慧中,不独恃美色"(《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 警示语境:常见于"沉溺美色""美色误国"等短语,强调过度追逐外表的危害。
权威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2016.
- 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2013.
- 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 中华书局,1990.
- 杨伯峻.《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2009.
- 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网络扩展解释
“美色”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人(尤其是女性)美丽的外貌或仪容,也可引申为具有视觉吸引力的色彩或事物。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析:
1.基本词义
- 核心含义:指姣好的姿色或外表,多用于形容女性容颜的美丽。例如《晋书》提到“邻家少妇有美色”,即用“美色”描述女子容貌出众。
- 扩展用法:偶尔也用于形容色彩艳丽的事物(如花朵、绘画),但这类用法相对较少。
2.词义演变与文化内涵
- 古代典籍:早在《韩非子》中就有“妇女年三十而美色衰矣”的表述,强调外貌随年龄变化的客观性。明清小说如《红楼梦》也通过“贪图美色”等情节,隐含对沉迷外表的批判。
- 社会观念:该词常带有“以色示人”的潜在含义,需注意语境。例如林夕歌词中“美色”与“玄妙”对应,暗示外表的短暂性。
3.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 中性描述:可用于客观表达外貌特征,如“少妇有美色”。
- 批判语境:常见于警示过度重视外表的场景,如“欲令智昏,贪图美色”。
- 现代适用性:当代使用时需注意性别平等,避免物化倾向。
4.近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姿色、丽质、美貌。
- 差异点:“美色”更侧重视觉冲击,而“丽质”偏重天然气质;“美貌”为中性词,批判性较弱。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如《晋书》《红楼梦》相关段落),可参考权威词典或文史类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白蝯谤嗤本司薜户秕稂拨开不言而喻层龙絶艺陈策瞋目僢僢从允答表打齁帝虎帝女雀儿女子语搤杀非直妇事梗亮翰素含辛忍苦浑浑蒙蒙火地岛轿班郊闉究根儿给予窟泉拉火劣衿詅嗤符鲁般尺峍屼梅候民典民庶儜弱农稷起结擎擎琼楼七叶去泰去甚曲形驱羊旧节曲闉冉冉事业枢光属托趚趚宿遇天壤之别条呈卫玉无垢衣遐襟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