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二红饭的意思、二红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二红饭的解释

大麦掺赤豆做的饭。 宋 苏轼 《记先夫人二红饭语》:“课奴婢舂(大麦)以为饭……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復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亦省作“ 二红 ”。 清 黄景仁 《寄维衍》诗:“偏从京国坐羈穷,岁俭全家饭二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二红饭,是中国北方部分地区(尤其是黄河流域)的一种传统民间主食,指用红高粱米为主料,掺入小红豆(赤小豆)共同煮制而成的饭食。其名称直接来源于两种主要原料的颜色——“红”高粱和“红”豆。

以下是其详细释义:

  1. 核心原料与构成:

    • 红高粱米:是二红饭的主体和基础。红高粱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杂粮作物,其籽粒脱壳后即为高粱米,颜色呈红褐色或棕红色。
    • 小红豆(赤小豆):是关键的辅料和“二红”之一。小红豆颗粒较小,颜色为暗红色或紫红色,煮熟后口感沙软,带有独特的豆香。
    • 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通常高粱米占比较大),加水煮成干饭或稠粥。
  2. 制作方法与特点:

    • 制作过程通常是将红高粱米和小红豆淘洗干净后,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用柴火或普通炉灶焖煮至熟透。
    • 成品饭粒呈现红高粱的棕红色调,其间点缀着深红色的小红豆颗粒,视觉上具有“双红”特征。
    • 口感上,高粱米提供了一定的嚼劲(有时略显粗糙),小红豆则增添了软糯沙绵的口感,并带来豆类的香气和微甜风味。整体风味质朴、粗犷。
  3.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 二红饭的产生与历史上北方地区(特别是相对贫困或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的饮食结构密切相关。在细粮(小麦、大米)匮乏的年代,高粱、豆类等杂粮是重要的热量和营养来源。
    • 它体现了民间利用本地易得食材进行组合搭配的智慧。红高粱耐旱、适应性强,小红豆易于种植且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等),两者的结合既解决了温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单一高粱饭的口感与营养。
    • 在特定历史时期(如困难时期),二红饭曾是许多家庭赖以生存的主食,承载着特定时代的记忆,是传统农耕社会粗粮饮食的代表之一。
  4. 现代意义:

    •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以细粮为主的饮食成为主流,二红饭作为粗粮的代表,逐渐淡出日常餐桌。
    • 在现代,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食物或“忆苦饭”,偶尔会在一些怀旧主题的餐馆或家庭自制中出现。
    • 从营养学角度看,二红饭属于粗粮杂豆饭,富含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和植物蛋白,符合现代健康饮食中提倡的增加全谷物和杂豆摄入的理念。

二红饭是一种以红高粱米和小红豆为主要原料混合煮制而成的中国传统民间饭食。其名称源于两种主料的红色外观。它起源于北方地区,是历史上粗粮饮食时代的产物,体现了民间利用本地杂粮的智慧,口感质朴粗犷,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现代,它更多地作为地方特色食品或健康粗粮的选择而存在。

参考来源:

  1. 中国国家图书馆 - 馆藏文献《中国烹饪辞典》(相关词条释义)
  2. 中华典藏数据库 - 地方民俗与饮食文化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二红饭”是宋代文豪苏轼及其家人在贬谪黄州期间发明的一种食物,具体指用大麦和赤豆(小红豆)混合烹制的饭食。其名称来源于两种食材的颜色——大麦米呈淡红色,赤豆为深红色,故称“二红”。以下是详细解析:

  1. 定义与原料
    二红饭以大麦和赤豆为主料,属于粗粮混搭的饭食。由于苏轼当时生活拮据,家中粳米耗尽,便用廉价的大麦替代,并加入赤豆改善口感。

  2. 历史背景
    苏轼在《记先夫人二红饭语》中记载,元丰四年(1081年)他谪居黄州,因粮食短缺,不得不将收获的大麦舂米做饭。起初口感粗糙,子女戏称“嚼虱子”,后用浆水浸泡或搭配赤豆烹制,反而增添了甘酸风味,被妻子王润之戏称为“新样二红饭”。

  3. 文化意义
    二红饭体现了苏轼在困境中的乐观与创造力。文中“西北村落气味”既指粗犷的饮食风格,也隐喻他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种食物后来成为文人笔下清贫自守的象征,如清代黄景仁诗句“岁俭全家饭二红”。

  4. 文学价值
    苏轼以诙谐笔触记录此事,将琐碎日常升华为文学经典,展现了他“苦中作乐”的精神境界。短文《二红饭》也被视为宋代笔记小品的代表作之一。

若需了解更多细节,可参考苏轼原文《二红饭》及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氨基比林常规超产奖澄廓窜取大器晚成阿时趋俗饭曲沸羹风警奋击负才浮淖干羽高架路恭敬不如从命洪柯悔事坚垎謇切笄导锦还沮屈刻烛恇迫落价乐国灵彩龙德拘轮焕麦乳精迷天大谎磨铅摸挲拗句女子批改拼凑签补迁升七録侵盗青葑气虚全年荣赏肉屏风柔需深图远算识主亭父讬翼枉宪刓印违爽卧伏物变详晰先花后果显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