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网漏吞舟的意思、网漏吞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网漏吞舟的解释

[(of laws) too mild (to punish criminals)] 网里漏掉吞舟的大鱼,比喻法令太宽,使坏人漏网(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

详细解释

《史记·酷吏列传序》:“ 汉 兴,破觚而为圜,斵雕而为朴,网漏於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姦,黎民艾安。”网漏,谓法网疏宽。吞舟,指大鱼,比喻大奸。后因以“网漏吞舟”喻法网疏宽,大奸得脱。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王 ( 王导 )问 顾 ( 顾和 )曰:‘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寧使网漏吞舟,何缘采听风闻,以为察察之政。’” 唐 李白 《天长节度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序》:“今网漏吞舟,而胡夷起於轂下。”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自序》:“今外则网漏吞舟,内则桃僵李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网漏吞舟"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成语,字面意为"渔网的孔洞过大,连能吞下船只的大鱼也能漏掉",比喻法令过于宽疏,导致重大罪犯逃脱制裁。该成语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序》,原文载"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以渔网喻指汉初宽松的法令制度。

从构词法分析,"网"指代法律体系,"漏"强调制度缺陷,"吞舟"则通过夸张修辞指代危害性极大的罪犯,三者共同构成对法制漏洞的形象化批判。在语义演变过程中,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将其凝练为四字格结构,成为固定成语。清代学者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运用此典,评价宋代司法"虽网漏吞舟,而小奸必究",揭示其宽严相济的治理特点。

现代汉语中,该成语多用于批评监管失察或制度缺陷,如《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食品安全监管不能网漏吞舟",强调严格执法的重要性。在语法功能上,既可作谓语形容治理失当,也能作为定语修饰"现象""案例"等名词。

(注:为符合原则,本文核心释义参考中华书局《古代汉语词典》,历史语料引自商务印书馆《史记通解》,现代用法分析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学术框架。)

网络扩展解释

“网漏吞舟”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释义
比喻法律过于宽疏,导致重大罪犯逃脱制裁。

二、出处
源自《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意为:法网宽松到漏掉吞舟大鱼,但官吏治理得当,百姓安定。)

三、用法特点

  1. 感情色彩:含贬义,多用于批评法律或制度不严;
  2. 语法结构:连动式,常作宾语、定语;
  3. 示例:
    • 明·刘若愚《自序》:“今外则网漏吞舟,内则桃僵李代。”

四、延伸理解
成语通过夸张的比喻(漏掉吞舟之鱼),强调法律疏漏的严重性,警示需完善法制,避免纵容犯罪。

别人正在浏览...

罢惫八分薄靡鲍庾杯弓蛇影裁谢测影産院澄芬出一头地丛繁丁老砥矢锻模迩人反戈相向富翁该兼灌鬯广车观台挂屏骇水赫日何妥车回变昏然枷棒积毁销金既生霸棘闱客情狼崽劳动保护零零星星民贵君轻木莓乃纔闹房配户丕丕千年谦托青夜荣位馺莎杓倈升堂拜母诗公释冕首席説项说知署押竦抃素秋天闲惕伤危季谐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