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苟且,草率马虎。 汉 贾谊 《治安策》:“顽顿亡耻,奊詬亡节,亷耻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见利则逝,见便则夺。”
"苟若"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用法分析:
苟
古汉语中主要有三义: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9卷)商务印书馆
若
核心含义为"如同""好像"(如《庄子》"肌肤若冰雪"),亦作代词"你"或连词"假如"使用。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
该词属同义复用结构,常见于先秦两汉文献,具体含义需据语境判断:
"假如、如果"(强调假设条件)
例:《墨子·尚贤》"苟若义之在国也"(假如道义存在于国家)
来源:中华书局《墨子校注》
"苟且敷衍"(含贬义)
例:汉代政论中批评"苟若之政"(敷衍的政令)
来源:王利器《新语校注》
因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消亡,日常交流建议改用:
注意:因权威词典未收录该复合词独立词条,释义基于古汉语构词法及文献用例分析。若需学术引用,建议直接查证《墨子》《新语》等原典。
“苟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苟若”意为草率马虎、勉强应付,常用来形容做事不认真或态度敷衍的状态。其中:
词义解析
该词强调在不严谨的条件下草率行事,例如汉贾谊《治安策》中提到的“苟若而可”,意为“如果草率应付也能达成目的”()。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文或书面语,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可描述对工作、任务等缺乏责任心的态度,如:“行事苟若,终致纰漏。”
需注意“苟若”并非现代常用词汇,更多出现在古典文献或学术讨论中。如需进一步了解“苟”字的其他用法(如“苟安”“不苟言笑”),可参考权威字典释义()。
傲侈便门桥闭门合辙超前绝后朝衫称栩痴妬丑拙出合畜怒磁罗经词友篡事递献砥柱中流放班風愛凤竹赶闹子格人歌坛鬼方跪乳归天红毛后备黄耳寄书谎嘴火候骄冶诫励即路进退有常辽东白豕菱歌蒙馆冥谈偏讳破疑钱布憔瘁气喘喘去来羣噪禳祷让挹少翁鲨皮诗赋手眼通天漱漱宿业汤罗天人共鉴体无完皮通类桶檧玩误宵鱼垂化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