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苟且,草率馬虎。 漢 賈誼 《治安策》:“頑頓亡恥,奊詬亡節,亷恥不立,且不自好,苟若而可,故見利則逝,見便則奪。”
"苟若"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用法分析:
苟
古漢語中主要有三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商務印書館
若
核心含義為"如同""好像"(如《莊子》"肌膚若冰雪"),亦作代詞"你"或連詞"假如"使用。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該詞屬同義複用結構,常見于先秦兩漢文獻,具體含義需據語境判斷:
"假如、如果"(強調假設條件)
例:《墨子·尚賢》"苟若義之在國也"(假如道義存在于國家)
來源:中華書局《墨子校注》
"苟且敷衍"(含貶義)
例:漢代政論中批評"苟若之政"(敷衍的政令)
來源:王利器《新語校注》
因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基本消亡,日常交流建議改用:
注意:因權威詞典未收錄該複合詞獨立詞條,釋義基于古漢語構詞法及文獻用例分析。若需學術引用,建議直接查證《墨子》《新語》等原典。
“苟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苟若”意為草率馬虎、勉強應付,常用來形容做事不認真或态度敷衍的狀态。其中:
詞義解析
該詞強調在不嚴謹的條件下草率行事,例如漢賈誼《治安策》中提到的“苟若而可”,意為“如果草率應付也能達成目的”()。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可描述對工作、任務等缺乏責任心的态度,如:“行事苟若,終緻纰漏。”
需注意“苟若”并非現代常用詞彙,更多出現在古典文獻或學術讨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苟”字的其他用法(如“苟安”“不苟言笑”),可參考權威字典釋義()。
凹凸花稗小包羅萬有貶譏辨正碧組裁封承重創草刺猬大椿當駕當月錢刀葉點名冊雕年堕慢二霸非…非…風流人府吏高限喝神罵鬼和顔說色艱楚角匕絜廉嗟頌矜吝金衣軍賦麇鼯凱燕寬樸鐳療靈祖率勒明渠名我固當謀望逆揣怒濤嘔心崎岠輕黩日月相沈漸神質石虎十七史施助說不着四譯館送喜宿素嘽咺偷漢子托公報私小娘子哓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