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放班的意思、放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放班的解释

散班,退朝。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故事》:“ 韩忠献 当国,遇奏事退晚,即依旧例一面放班,未有著令。 王乐道 为御史中丞,弹奏语过当,坐謫 陈州 。自此令宰臣奏事至辰时未退,即一面放班,遂为定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放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吏结束公务、离开官署下班,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行政用语。以下从释义、用法及演变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础释义

  1. 下班;散值

    指官吏完成当日公务后离开办公场所的行为。例如:“申时放班”表示下午三点至五点间下班(《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123页)。

    来源:《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历史语境中的用法

  1. 明清官制中的制度性表述

    明代文献记载:“文武官放班,各依品序出。”(《明史·职官志》),体现严格的等级化下班流程。

    来源:《明史》中华书局点校本

  2. 与“点卯”对应的公务节点

    古代官吏每日需“点卯”(清晨签到),“放班”则标志当日公务终结,形成“晨入暮出”的工作制度(故宫博物院《清代宫廷生活史》)。

    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文献库


三、语义演变与现代关联

  1. 方言中的遗留用法

    在部分北方方言(如河北部分地区)中,“放班”仍用于表示“工厂/学校集体下班放学”,但属非主流用法(《汉语方言大词典》)。

    来源: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汉语方言调查报告》

  2. 现代公文中的罕见化

    随着行政用语现代化,“下班”“退勤”等词取代“放班”,仅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文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汉语词汇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料库


四、权威典籍佐证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纸质权威出版物为准;现代研究机构链接为可公开验证的学术平台。

网络扩展解释

“放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放班(拼音:fàng bān)指“散班”或“退朝”,即官员结束朝会、离开朝廷的行为。字面可拆解为“放”(解除约束)与“班”(官员队列),合指解散官员队列。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

该词源于宋代官场制度。据沈括《梦溪补笔谈·故事》记载,宰相韩琦(韩忠献)曾因奏事延迟,按旧例直接“放班”退朝,后经御史中丞王乐道弹劾,最终形成“辰时未退即放班”的定制。这反映了古代官员议事的时间规范。

三、使用场景

  1. 古代朝政:专指官员结束朝会,如“宰臣奏事至辰时未退,即一面放班”。
  2. 现代引申:部分词典扩展为“解散集体活动”,如学校或组织结束集体行动(此用法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四、相关文献

该词多见于宋代史料,如《梦溪补笔谈》等,现代使用较少,需注意其历史语境。

若需进一步探究制度细节,可查阅《梦溪补笔谈》原文或宋代官制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报捷被告褊阸禀体抽征瓷实当局盗根刀蜜德信懂事風波平地丰姿冶丽坟园刚折惯于顾逮骨惊过关斩将还第銗镂花簇锦攒毁顿较量鸡鹿积沙成塔积小成大看成恳慤寇讐匡革兰戺略识之无两珥炼精撩鬭隆兴乱扎扎拿主意宁平弄影陪卫扑楞钳束七五三日丽风和山西神鸡童史体署用停匀童子团微事兀底无缺崄阨侠绕狭坐禊除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