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耳寄书"是源自中国晋代的历史典故,指通过犬类传递书信的奇事。该典故最早见于《晋书·陆机传》记载:"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颈。"
南朝梁代任昉《述异记》进一步补充细节:陆机的爱犬黄耳历时半月往返于洛阳与吴郡(今苏州),传递家书并带回复函。唐代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中"犬书曾去洛"的诗句,即化用此典故。
该成语具有三层语义内涵:一是指代传递家书的特殊方式,二喻指对故乡亲友的深切思念,三引申为对忠诚信义的赞美。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创作,形容跨越距离的情感交流,如钱钟书《围城》中曾用此典暗喻战时通信的艰难。
此典故承载着中国古代邮驿文化的发展印记,据《中国邮政史》记载,晋代民间通信主要依靠私人捎带,官方邮驿则限传公文,犬类传书实属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智慧创造。
“黄耳寄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出自《晋书·陆机传》:
西晋文学家陆机在洛阳为官时,因久未收到家信,便将书信装入竹筒系于爱犬“黄耳”项间。黄耳从洛阳奔至陆机家乡浙江会华亭(今上海松江),往返仅用25天,成功传递家书。此后,黄耳成为陆机与家人通信的固定信使。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详细故事或陆机生平,可参考《晋书·陆机传》或相关历史文献。
冰壶秋月侧调吃累驰掷冲牀殂丧待机雕楹动用梵客飞火奋衅羹藜贡珍光德观衆鬼雌固色汉月耗屈幌动火旂狡害交辔肌骨紧固金星草疾首蹙頞九浍麇麚均礼浪木棱威粒食龙黄罗惹倮匈墨分五色粘合鸟迹文谦诚气浪庆基青山绿水倾殒啓舷散散儿沙路折杨失声受赇淑懿私营碎杂腾名甜心痛怛忒忒外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