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lay an indispensable role] 像砥柱山(在三门峡)那样屹立在黄河激流中。比喻起支柱作用的中坚人物或力量
砥柱中流障怒涛,折冲千里独贤券。——元· 侯克中《艮斋诗集》
(2) 亦作“************”
砥柱山 屹立在 黄河 急流之中。比喻能负重任,支危局。 元 侯克中 《题韩蕲王世忠卷后》诗:“砥柱中流障怒涛,折衝千里独贤劳。”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驿里相逢》:“我砥柱中流,偏喜雪中送炭。” 清 湘灵子 《轩亭冤·惊梦》:“不能够砥柱中流,怕他年故国含羞。” ********* 《青春》:“青年乎!其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参见“ 砥柱 ”。
“砥柱中流”是一个源自中国地理特征与历史文化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指代在动荡环境中岿然不动的支柱力量。该词可拆解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词源与典故
成语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出自中华书局《晏子春秋校注》)描述砥柱山矗立黄河激流中巍然不动的情景,后《水经注·河水》更以“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强化了这一意象。
二、本义与地理特征
“砥柱”特指黄河三门峡段的砥柱山,因地质构造形成孤峰突起的柱状山体。《河南通志·山川》记载其“屹立河心,劈水分流”,成为古代航道的重要地理坐标,此自然景观构成了成语的具象基础。
三、引申义与文学意象
引申为形容人或群体在危难中展现的坚韧品格,如《朱子语类》所述“方羣邪竞逐,正论消亡之际,而先生砥柱中流”,体现儒家文化中对士大夫气节的推崇。现代汉语中多用于赞美在重大危机中稳定局势的核心力量,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释义为“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四、用法与语境特征
该成语属于褒义语境,常见于政论文章与历史评述。如《人民日报》社评曾以“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砥柱中流”展现其现代政治语用价值,文学创作中也用于塑造英雄形象,符合《汉语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喻指独立不挠、支撑危局者”的语用规范。
“砥柱中流”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比喻坚强独立的人或力量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如同砥柱山屹立于黄河激流中一般。核心含义强调在危急时刻的稳定性和支撑性。
最早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其中“砥柱”指河南三门峡附近黄河中的砥柱山,因山形如柱石得名。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延伸知识,可参考《晏子春秋》原文或相关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阿保之劳百夷罢散霸心坌溢颤颤微微长发昌华充历愁盘词因大哥单破玷秽叠破帝阁丢心落肠焚次副産物伏望感目归侨哈尔滨海津涵宥豪吹合乐图黄祲蝗螟黄润坚持不懈界边厩闲极往知来橛眼抗志刻忍廉锷利嘴迷迷惑惑牧草鸟语驽愚潘翁疲单品子齐奋气局气数已尽婘属鹊衣稔恶绳地説古道今送东阳马生序唐碧恬熙贤圣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