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公行的意思、公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公行的解释

公然行动,公然进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天癘不戒。”《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左右近习,争弄权柄,交通请託,贿赂公行。”《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如今果是 杨国忠 为相,贿赂公行,不知埋没了多少高才絶学。”

(1).古官名。掌管君主出行的兵车行列事。《诗·魏风·汾沮洳》:“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毛 传:“公行,从公之行也。” 郑玄 笺:“从公之行者,主君兵车之行列。”《左传·宣公二年》:“及 成公 即位,乃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餘子,亦为餘子;其庶子为公行。 晋 於是有公族、餘子、公行。” 杜预 注:“庶子,妾子也。掌率公戎行。”参见“ 公路 ”。

(2).鸦片战争前 广州 十三行商人的行会组织。 清 康熙 五九年(1720年)创设,次年解散,后屡设屡废。设立目的在于共同承担官府差科,消除内部竞争,规定进出口货市价,分配各行业务,约束外商活动,经办中外交涉事项和解决同业困难。《南京条约》签订后,公行取消。

(3).复姓。 战国 齐 有 公行子 。见《青州府志》。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公行”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公然行动
    指公开、不加掩饰地进行某种行为,多用于负面描述。例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提到“盗贼公行”,即盗贼公开活动。这一用法强调行为的公开性,常与违法或不良现象相关。

二、历史制度中的含义

  1. 清朝对外贸易组织
    公行是1720年至1842年间清政府特许的广州行商组织,垄断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属于“广州贸易制度”的核心。其职能包括:
    • 统一管理进出口商品价格;
    • 承担官府税收和外交事务;
    • 约束外商活动,经办中外交涉;
    •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废除。

三、古代官职

  1. 掌管君主车驾的官职
    见于《诗经》《左传》等文献,指负责君主出行时兵车行列的官职。如《左传·宣公二年》提到“庶子为公行”,杜预注“掌率公戎行”。此用法在先秦时期较常见,后世逐渐淡化。

四、使用场景与辨析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南京条约》原文或清代贸易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公行的意思

公行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公共行为或公共行业。

拆分部首和笔画

公行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卩”部,右边是“行”部。公行的总笔画数为13画。

来源和繁体

公行来源于古代汉字演变而来,是一种正式的书面表达方式。在繁体字中,公行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公行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公行的变体写法主要体现在书写的笔画形态、结构和顺序上。

例句

1. 我们要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为公行作出贡献。

2. 公行事务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和合法的授权。

组词

公行在词语中的使用具有广泛性,可以与其他词语组成不同的词组,例如:

- 公行事务

- 公行处罚

- 公行文化

近义词

公行的近义词有:公共事务、公共行动、公共行为。

反义词

公行的反义词有:私行、个人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

百隧鲍鱼之肆笔答驳弹布头笺锄梃词心盗迹的笃戏店号犯街飞岑风从浮侈觥盏苟利刮瘦闺禁钴鉧潭过迹含素核讹诈麾戈鹘沦介类积分激溜九洛居舍据依乐群良方礼律冒乱绵帛墨旨木枋蹑脚恰意切忌期命青门故侯清秘青松落色曲儿宂阘三候上阳人升陑深猷远计实际上市顷侍应生天田同产头信剸车围栏无丑小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