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缗的意思、配缗的详细解释
配缗的解释
即配钱。《新唐书·李石传》:“ 开成 赦令:赐京畿一岁租;停方镇正、至、端午三岁献,以其直代百姓配緡。”参见“ 配钱 ”。
词语分解
- 配的解释 配 è 两性结合:配偶。配种(弉 )。 相互分工合作:配合。配器。 用适当的标准加以调和:配料。配制。配伍。配药。配色。配餐。 有计划地分派、安排:配备。配置。配给(?)。分配。搭配。 把缺少的补足:
- 缗的解释 缗 (緡) í 古代穿铜线用的绳子。 钓鱼绳。 古代计量单位:钱十缗(即十串铜钱,一般每串一千文)。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配缗"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需结合单字释义与古代用法来理解:
一、单字释义
- 配 (pèi):
- 基本义: 分配、分派。如《说文解字》:“配,酒色也。从酉,己声。”段玉裁注引申为“相媲偶曰配”,后衍生出分配、匹配、配偶等义。
- 引申义: 匹配、相当;婚配、配偶;分给、配给;流放、发配。
- 缗 (mín):
- 基本义: 古代穿铜钱用的绳子。《说文解字》:“缗,钓鱼也。从糸,民声。一曰贯钱缗也。”后引申指成串的钱,也泛指钱币、钱财。
- 引申义: 计量单位(用于成串的钱,通常一千文为一缗);钓鱼线;安弦线。
二、词汇“配缗”释义
将“配”与“缗”组合,“配缗”的核心含义可以理解为:
- 分配钱财: 指将钱款、财物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进行分发、配给。这体现了“配”的“分派、分配”之意与“缗”的“钱财”之意。
- 征收或计算赋税: 在古代财政语境中,“缗”常与赋税相关(如“算缗”、“告缗”),故“配缗”也可能指与赋税的摊派、征收或计算分配有关的事务。
- (引申)财物分配或赋税管理: 更宽泛地理解,指与政府或官方对钱物、赋税的分配、管理相关的行为或制度。
三、语境与文化背景
“配缗”一词的使用多见于古代文献或历史研究中,尤其涉及古代财政、赋税制度或官方物资调配时。它不是一个现代常用词汇,但在理解古代经济制度、政策文献时可能遇到。
四、参考来源
-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著):提供了“配”与“缗”字的本义及早期解释,是理解汉字源流的基础工具书。来源:传统典籍。
-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作为现代最权威的大型汉语语文词典之一,收录词汇量大,释义详尽,是查询古语词、生僻词的重要依据。来源:权威辞书出版物。
- 古代赋税制度研究文献: 如涉及汉代“算缗令”等历史事件的学术研究著作或论文,常会探讨与“缗”相关的财政措施,间接涉及“分配钱财”或“摊派赋税”的概念。来源:历史学、经济学学术研究资料。 (注:因“配缗”非高频词,具体出处需查阅专业古籍数据库或研究文献)
结语
“配缗”意指分配钱财或与赋税征收、摊派相关的事务,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古语词。其理解需建立在“配”(分配)与“缗”(钱串/钱财/赋税)两字本义及古代财政实践的基础之上。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现有资料,“配缗”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如下:
1. 基本解释
拼音为pèi mín,结构为左右组合字,属于赋税相关的术语。其核心含义为“配钱”,即按比例征收或分配的货币税项。
2. 历史背景与用例
- 《新唐书·李石传》记载,唐文宗开成年间的赦令中提到,用“配緡”代替百姓原本需缴纳的实物赋税(如方镇在正、至、端午三节的贡品),以货币形式折算,减轻负担。
- 这一措施可能反映了唐代中后期赋税货币化的趋势,与“两税法”改革背景相关。
3. 延伸理解
“緡”在古代常指串钱的绳子,后引申为货币单位(如一千文为一緡)。结合“配”的分配、摊派之意,可推测“配緡”可能是一种按户或人口分配的货币税。
注意事项
由于现有资料仅来自单一低权威性来源,建议进一步查阅《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原文,或唐代经济史专著(如《唐代财政史稿》)以验证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半路里姻眷标志牌鷩衣不可当餐薇抄集雠杀黮黮谠臣典艺调贩钓筑砥厄弟窰恶道房车范文法时黼冔高墩根车歌味诡黠豪贼訇击花海花市简辑尖子嗟呼解语絶肠夔牙辣阘略绰口菱花灵竺流泉卖底蜜房明矾挠情蠯蛤迁升七十二疑冢弃掷染夏如水赴壑顋颊升音摄照死眉瞪眼孙妇探索淘神蜩螗提刀弄斧铜印池投阱下石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