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祭祀。《京氏易传·鼎》:“木能巽火,故鼎之象;亨飪见新,供祭明矣。” 王绩 注:“凡飪熟,享祀为先,故曰供祭明矣。”《汉书·霍光传》“丞相擅减宗庙羔、菟、鼃” 唐 颜师古 注:“羔、菟、鼃所以供祭也。” 王西彦 《厦门印象记》五:“我的一个朋友寄寓的一家本地人,甚至还把死在外面的人抬到屋内供祭。”
(2).指供佛花中的人物。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三:“我那位少爷就特意给她买来一匹高脚马,绣花鞍子,丝穗辔子,打扮得供祭一样。”
“供祭”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指为祭祀神灵或祖先而供奉食物、酒水等物品的行为,包含“供奉”与“祭祀”两层含义。该词源于古代礼仪文化,强调通过物质供奉表达对神灵或先人的敬意。
多用于描述传统祭祀活动,如宗族祭祖、寺庙供佛等场合。现代语境中也可比喻对某人/事物极度尊崇,如“他将全部精力供祭给科研事业”。
由动词“供”(献上)与“祭”(祭祀)联合构成,属并列式合成词。发音为gōng jì(注:部分方言可能读作gòng jì)。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查阅《礼记》等礼制典籍,或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供祭》是一个表示祭祀、献供的词语。它描述了人们向神灵、祖先或其他被尊崇的存在献祭、供奉的行为。
《供祭》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分别是“共”和“示”。其中,“共”表示共同、共享的意思;而“示”则表示神灵、祭祀的意思。
根据《康熙字典》,《供祭》这个词的笔画数分别为3画和5画。
《供祭》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是由“共”和“示”两个字组合而成的,用来形容人们向神灵献祭、供奉的行为。
在繁体字中,“供祭”保持了与简体字相同的形式。
在古代写作系统中,字形和写法有所不同。然而,根据目前的资料和研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供祭》这个词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
1. 民间在传统节日时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向神灵供奉祭品,以示敬意。
2. 他们每年都会重返祖坟,供奉祭品,祭祀祖先。
3. 这个庙宇每天都有人前来上香、献祭,表达敬意。
1. 供奉:表示向神明或尊贵的存在献上礼物或祭品。
2. 祭品:指供奉给神灵或祖先的物品。
3. 祭祀:指进行祭祀、拜祭等宗教仪式的行为。
4. 奠祭:指进行祭奠、祭拜的仪式。
没有明确的反义词与《供祭》直接相关。反义词的选择将根据具体的上下文和语境来决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