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盥盘 ”。
“盥槃”是古代汉语词汇,现多写作“盥盘”,指一种用于承接盥洗弃水的器皿。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盥槃”即“盥盘”,是古代洗手时用来承接废水的容器。其功能类似于现代的脸盆,但需配合“匜”(一种注水器)使用:匜负责倒水冲洗双手,盘则在下接住流下的水。
用途与形制
历史文献依据
清代学者夏炘在《学礼管释》中描述:“奉匜者以流注水於手,奉槃者自下承之,盥水悉注於槃。”说明其使用场景和配套器具的关系。
字形与演变
“槃”是“盘”的异体字,因此“盥槃”与“盥盘”为同一词的不同写法。现代汉语中多统一为“盥盘”。
文化意义
作为礼器之一,盥盘反映了古代对洁净仪式的重视,尤其在祭祀、宴宾等场合,盥洗行为具有象征性意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盥洗礼仪或相关器物形制,可参考《三礼图》《周礼》等文献,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
《盥槃》又叫作《盥洗盆》,是指一种用来洗净身体或器具的容器。它是由木制或陶瓷制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容量,用来盛水并进行洗涤。在古代,人们常用盥槃来进行仪式性的洗濯,以净化身心。
盥槃由两个部首组成:罒(也叫网字头)和木(也叫木字旁)。其中,罒是用于表示容器的部首,而木则是表示容器材料的部首。
盥槃的笔画数为16画,其中,罒部为4画,木部为12画。
盥槃这一词源自古代汉字,据考古学家所言,盥槃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在牛山、尾山和二里头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盥槃的化石。盥槃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仪礼》和《诗经·小雅》等古代文献,被广泛用于描述仪式洗濯的器具。
在繁体字中,盥槃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代,盥槃的写法为「觀盥」,其中,「觀」表示洗濯或观察的意思,而「盥」则表示容器本身。
盥槃的近义词有:洗手盆、洗脸盆。
盥槃的反义词可视情况而定,具体取决于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例如,如果描述的是洗涤身体的场景,那么没有进行洗涤的状态可以被看作是盥槃的反义词。如果描述的是没有洗濯器具的情境,那么没有进行洗涤的器具即可被视为盥槃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