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龚黄的意思、龚黄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龚黄的解释

汉 循吏 龚遂 与 黄霸 的并称。亦泛指循吏。《宋书·良吏传论》:“ 汉 世户口殷盛,刑务简阔,郡县治民,无所横扰…… 龚 黄 之化,易以有成。” 唐 白居易 《寄李蕲州》诗:“下车书奏 龚 黄 课,动笔诗传 鲍 谢 风。” 宋 苏轼 《吴中田妇叹》诗:“ 龚 黄 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 河伯 妇。”《西游记》第九七回:“名扬青史播千年, 龚 黄 再见。”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五:“何妨缓归棹,在此作 龚 黄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龚黄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合称,专指汉代两位著名循吏龚遂与黄霸。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汉书·循吏传》,两人因治理地方时推行仁政、体恤民情而并称,后世常以“龚黄”代指勤政爱民的官员典范。

从构词法分析,“龚黄”属于姓氏并列式专名缩略。《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释义为“汉代循吏龚遂、黄霸的并称”,强调其作为清官符号的文化意义。据《汉书》记载,龚遂在渤海郡任职期间劝课农桑、赈济饥民,黄霸任颍川太守时力行教化、断案公允,二人施政均体现儒家“仁民爱物”思想,因而被史家并举。

宋代以降的文学作品中,“龚黄”逐渐演变为典故式用语。如陆游《书叹》诗云“政恐无地容龚黄”,即借古喻今表达对清廉政治的期待。明清方志编纂时,地方官常以“追比龚黄”自勉,凸显该称谓在官僚文化中的典范价值。

现代汉语使用中,“龚黄”多出现于历史类文本或廉政文化论述。教育部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特别标注该词,建议教学中结合汉代察举制度解析其历史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龚黄”是汉语中的一个典故性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历史人物及文学引用相关,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源与基本释义

“龚黄”指汉代循吏龚遂与黄霸的并称,典出《汉书·循吏传》。二人均以宽和治民、重视教化著称,成为后世称颂良吏的典范。具体人物背景:

  1. 黄霸:汉宣帝时任颍川太守,推行“宽和”政策,简化刑罚,注重民生,后官至丞相。他通过宣讲法律、扶持贫弱、监督官吏等方式改善地方治理。
  2. 龚遂:任渤海太守时,面对饥荒与盗贼,采取“开仓济民”“劝农归田”等举措,迅速恢复社会秩序,因政绩卓著被拜为水衡都尉。

二、延伸含义

  1. 泛指良吏:后世常用“龚黄”代指清廉有为、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员。如白居易诗云:“下车书奏龚黄课,动笔诗传鲍谢风”,即以“龚黄”赞颂友人的治理才能。
  2. 政治理想象征:在文学作品中,“龚黄”常被用来表达对吏治清明的期许。例如元曲《荆钗记》中,太守自述“愿效龚黄”,体现以二人为榜样的政治抱负。

三、文学与历史引用


四、现代意义

“龚黄”作为历史典范,至今仍被用于强调官员应具备的“德治”与“民本”精神。例如中国法院网将其称为“行政司法的千古典范”,凸显其廉政、勤政的现代启示。


如需进一步了解二人具体政绩或相关文学作品,可参考《汉书》《宋书》等史籍,或查阅权威历史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备厚蚕妇逞强好胜朾蚁赐諡打诨丁氏粟谛绎鰐蜥泛涨锋利供销官首瑰大亥时翰墨林红薯胡搅蛮缠贾充香蹇钝诘驳筋斗云金陵春炯介据重客怀课事科条孔周腊八豆连袵成帷厘饬灵帷鸾辂儚僜弥弥民利摸盲盲墨卿判若云泥飘淋谦惮癯惙染眸认赃三韭社屋诗俊水産睟穆缩颈堂密谈艺条氏跳脱停节吐花香閤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