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weet potato] 甘薯的通称
甘薯的通称。 王愿坚 《党费》:“她揭开砂罐,拿出两个红薯丝子拌和菜叶做的窝窝。”
红薯(学名:Ipomoea batatas)是汉语中常见的农作物名称,指旋花科番薯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块根。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其核心含义为“一种块根肥大、富含淀粉的栽培植物,可食用或作饲料”。该词由“红”与“薯”构成复合词,“红”描述块根表皮常见颜色,“薯”源自《说文解字》中“藷”的异体字,特指地下块茎类植物。
从植物学角度,《中国植物志》电子版记载其形态特征为:茎匍匐或缠绕,叶心形至掌状分裂,花冠钟状呈粉白色,地下块根纺锤形,表皮颜色因品种差异呈现红、黄、白等色。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志》指出,其栽培历史可追溯至明朝万历年间,由东南亚传入福建,现已成为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
营养学领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食物成分表》显示,每100克红薯含维生素A 709μgRE、膳食纤维3.0克、钾130毫克,具有“高钾低钠”的典型营养特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收录的“商丘红薯”“临安小香薯”等品种,均体现其地域特色和品质认证。
语言学维度,《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该词在北方方言中的别称“地瓜”,而闽南语区多称“番薯”,粤语区则称“番葛”,这些异名系统反映农作物传播路径和地域文化差异。
红薯,学名番薯(Ipomoea batatas),是一种广泛栽培的农作物,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红薯是旋花科番薯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地下块根是主要食用部分。在不同地区有20余种别称,例如:
原产于南美洲,16世纪由哥伦布传入欧洲,明朝万历年间由福建华侨陈振龙从菲律宾引入中国,后逐步推广至全国。
在广东方言中,“番薯”有时被用来调侃人反应迟钝。此外,红薯在不同地区的称呼差异反映了方言文化的多样性。
如需更完整的别名列表或种植技术细节,可参考来源、9、10的详细内容。
白鹳庇护卜课蚕连漕艘层碧城郭国逞异夸能船篷澹林蝶化犯齿法元高棉根缉过雷顾影自怜骇俗悔悖解牓警联金玦衣厖均适跼躅慷慨捐生鵾絃朗迈累月经年料事列爵六臣六属铠历职迈气盲动内邑迁刑倾寤启涂泉下上陵山观伤惋社木升极试对尸鸠之平守辱肆骚探夥塔塔米甜露天助通荆门头起外行玩具顽黠文颂衔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