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槁饿的意思、槁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槁饿的解释

谓穷困饥饿。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铁路》:“彼此相较,贫富相形,而欲边境之民尽甘槁饿而不为敌人用也,其可得哉?” 景耀月 《读史感言》诗:“槁饿直至今,遑云千载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槁饿”是一个较为书面化且古老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因极度饥饿而形容枯槁、瘦弱不堪的状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1. 释义:

    • “槁”:本义指草木枯干,引申为人的身体干枯、瘦削、憔悴。《说文解字》释“槁”为“木枯也”。
    • “饿”:指严重的饥饿,程度比“饥”更深,常指危及生命的食物匮乏状态。
    • “槁饿”:二字结合,形象地描绘了因长期或严重饥饿导致身体极度消瘦、枯槁,失去生机与活力的悲惨境况。它不仅仅指饥饿感,更强调饥饿带来的外在形体的显著变化和内在生命力的衰竭。
  2. 出处与书证:

    •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常用来形容灾荒、战乱或极度贫困中人们的惨状。
    • 例如,在描述历史人物或事件时,可能会用到“槁饿而死”这样的表述,意指因饥饿而身体枯槁直至死亡。一个著名的关联典故是《庄子·列御寇》中描述的孔子困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弟子们“皆病,莫能兴”,虽未直接使用“槁饿”一词,但生动描绘了饥饿导致形销骨立的状态 。
    • 后世文献如史书、笔记小说中,在记载饥荒或困苦时,会直接使用“槁饿”一词。例如,《明史》等史籍在记载灾情时可能有类似描述(具体书证需查考大型辞书如《汉语大词典》)。
  3. 同义或相关表达:

    • 槁项黄馘:出自《庄子》,形容人面黄肌瘦,脖子干枯。与“槁饿”在描绘因饥饿或困顿导致形体枯槁上有相似之处 。
    • 饥馑:指灾荒导致的谷物不熟和食物短缺,是造成“槁饿”状态的常见原因。
    • 羸弱/羸瘠:形容身体瘦弱,可能由饥饿(槁饿)或其他原因导致。
    • 饿殍/饿莩:指饿死的人,是“槁饿”状态可能导致的最终结果。
  4. 现代使用:

    • 在现代汉语中,“槁饿”一词已非常罕用,属于书面语、文言词汇。在描述饥饿导致的消瘦时,更常用“骨瘦如柴”、“面黄肌瘦”、“皮包骨头”、“极度营养不良”等更通俗的表达。
    • 它主要出现在历史研究、古典文学阅读或引用古语的语境中。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槁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槁饿”指因穷困而陷入饥饿的极端状态,强调物质匮乏与身体憔悴的双重困境。

二、字义分解

三、文献例句

  1. 郑观应《盛世危言·铁路》:“边境之民尽甘槁饿而不为敌人用也,其可得哉?”(表达贫困导致民心不稳)
  2. 景耀月《读史感言》:“槁饿直至今,遑云千载后。”(描写饥饿的持久性)

四、相关词汇

五、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古代灾荒、战乱中的民生困境或文学作品中渲染凄惨境遇,现代汉语使用频率较低,属书面化表达。

可通过沪江在线词典或汉典查阅更详细释义及原始文献引用。

别人正在浏览...

哀的美顿书并蒂芙蓉播弄铲咋超伦吹糠见米大晨丹叶迭面迭骑梵城斐兰飞潜附白戈壁管包过头拄杖顾詹号令如山后传戬福歼夷矫法脚叶教喻疾恶如讐疥瘙姬国穅核拉钩连相苗岭鸣鸦僻陋皮肉强食惓恳戎行入阁三十子烧锅子身分盛举省郎柿霜识想市用制丝毫堂基弹冠振衿腾冲天杯帖括通词通剂五经魁五逆下军析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