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in and flesh;physical] 皮肤和血肉,借指肉体
难道这点皮肉之苦都受不了吗
皮肤和肌肉;皮肤。《列子·汤问》:“ 黑卵 悍志絶众,力抗百夫,筋骨皮肉,非人类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茅盾 《子夜》十四:“一个是圆脸儿,不长不短,水汪汪的一对眼睛,皮肉黑一点儿。”
“皮肉”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其详细解释及用法分析:
字面解释
指人体的皮肤和肌肉,即生理层面的身体组成部分。例如:“皮肉之苦”形容身体遭受的疼痛。
引申含义
借代“肉体”或“身体”,常与精神、情感相对。如《三国演义》中描述“皮肉肌肤,如同刀剜”,强调身体受创的直观感受。
中医术语背景
源于中医理论,指体表的皮肤与肌肉组织,如《素问》提到“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象征性表达
在成语或俗语中,可比喻表面冲突或磨砺。例如:“皮肉之争”暗指看似激烈的矛盾,实则为增进关系的磨合。
在方言或口语中,也可能泛指外表或浅层特征,如“细皮嫩肉”形容肌肤细腻。若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列子·汤问》《子夜》等文献。
《皮肉》是一个常用词汇,可以表示讽刺、嘲笑、调侃的意思。它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对别人或情况的幽默、讽刺的评论方式。
《皮肉》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和“月”,拆分后的笔画数为5画。
《皮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北山》中,原词为“鸩鼠皮肉,麦秀黍稷”,意思是鼠鼠节食不食物,但食他人的皮肉,并将这个比喻扩展至社会生活中各种形式的讽刺、嘲笑、讥讽。
《皮肉》在繁体中的写法为「皮肉」。
在古代,人们常用另一种写法来表达《皮肉》,这个写法是「琵琶」。这种写法是通过使用形状相似的两个字来表示讽刺、调侃,因为琵琶的外形有点像两个人相互挤压的样子。
1. 听到他的皮肉之言,大家都哈哈大笑。
2. 她总是用皮肉的话让人感到尴尬。
1. 皮肉之言
2. 皮肉调侃
3. 皮肉话
1. 嘲讽
2. 讥讽
3. 讽刺
1. 赞美
2. 褒扬
3. 颂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