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五逆的意思、五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五逆的解释

见“ 五逆罪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五逆"是汉语中源自佛教典籍的专有名词,指五种违背伦常的重罪。根据《汉语大词典》及佛教经典释义,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个层面:

一、原始佛教定义 佛教《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十七记载,五逆罪特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其中后三项涉及佛教特殊戒律,如"破和合僧"指破坏僧团团结,"出佛身血"特指伤害佛陀身体。

二、汉传佛教本土化演变 《大乘义章》卷七记载,隋唐时期天台宗将"五逆"扩展解释为:亵渎三宝(佛、法、僧)、毁谤大乘经典、妨害僧人修行、违反五戒根本、不信因果报应。这种解释更贴近汉地伦理观念,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特征。

三、世俗化应用 宋代《宋史·刑法志》记载,世俗律法曾借用"五逆"概念惩治弑亲等重罪。明清时期《大明律》《大清律例》虽未直接使用该术语,但"十恶"重罪中的恶逆、不孝等条款与五逆存在法理关联。

现代汉语使用中,"五逆"多出现在宗教文献及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23年发布的《汉传佛教术语考释》指出,该词在当代主要作为学术概念存在,已较少用于日常语言表达。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五逆”的含义,需结合不同领域进行解释:

一、佛教术语中的“五逆”

指五种极重的恶业,又称“五逆罪”或“五无间业”,具体包括:

  1. 杀父、杀母:违背伦理,破坏生命根源;
  2. 杀阿罗汉:杀害修行成就者;
  3. 破和合僧:破坏僧团和谐;
  4. 出佛身血:伤害佛陀(象征对正法的破坏)。

佛教认为五逆罪会断善根,需及时悔改以消除业障。


二、中医中的“五逆”

源自《黄帝内经》,指疾病发展过程中预示预后不良的五种危重症状:

  1. 内证五逆(《灵枢·玉版》):

    • 腹胀身热、脉大(邪盛正虚);
    • 腹鸣泄泻、四肢清冷而脉大(气血耗竭);
    • 衄血不止、脉大(热毒内陷);
    • 咳血尿血、形脱脉小(精气衰竭);
    • 咳嗽形脱、身热脉急(阴阳离决)。
  2. 外感热病五逆(《灵枢·五禁》):

    • 热病脉静、汗后脉躁(正气外脱);
    • 泄泻脉洪大(水液失控);
    • 痹症伴身热脉绝(气血壅滞);
    • 消瘦便血(精血亏虚);
    • 寒热交替、脉硬如石(邪正交争)。

三、其他解释

部分文献将“五逆”简释为“五逆罪”的简称(),但核心含义仍以佛教和中医为主。

需结合语境判断具体指向。佛教强调伦理与业报,中医则关注病理与预后,两者均为各自领域的重要概念。

别人正在浏览...

僾尼挨也拜擢半除襃擢闭幕词禀奏敝帚自享博访骖驹产额传心出的搭儿贷离钉盘星顶针东山人兜搭翻肠倒肚烦愦愤时疾俗高阙贵手呼红喝绿金鸡石鲲池来意硠礚伶丁流羡落忍駡辱梦梓莫春默认蹑击袍袖贫腔谱籍切事清节里羣治溶剂帤秽少庭省臣宿隙擡筐饕淫透现团保晚涂蜗虫蜗角虚名五兵佩兀鹫献梦纤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