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新唐书·选举志上》:“进士科起於 隋 大业 中,是时犹试策。 高宗 朝, 刘思立 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故为进士者皆诵当代之文,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夹带怀挟》:“如古所谓帖括者,则又仅可资诵习,而於文义多致面墙。”
2.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明史·熊廷弼传》:“疆埸事,当听疆埸自为之,何用拾帖括语,徒乱人意,一不从,輒怫然怒哉!”
3.泛指科举应试文章。 明 清 时亦用指八股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 金 又买异姓儿,私子之。延儒师,教帖括业。”《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论 余大先生 的举业,虽不是时下的恶习,他要学国初帖括的排场,却也不是中和之业。”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诗:“应制臺阁体,和声帖括诗。” 鲁迅 《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 宋 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 清 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
“帖括”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与古代科举考试相关,其含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唐代明经科考试中,考生需通过“帖经”测试,即考官将经文部分内容遮盖,要求考生填写缺失内容。由于难度大,考生将经文编成歌诀或口诀以便记忆,这种应试技巧被称为“帖括”。例如《新唐书·选举志》提到“明经者但记帖括”,说明其已成为应试的主要方式。
随着科举制度发展,“帖括”逐渐代指所有应试文章。明清时期甚至特指八股文。《儒林外史》中提到的“国初帖括”即指科举文体。
在部分文献中,“帖括”被引申为脱离实际、迂腐守旧的言论。如《明史》批评某些官员“拾帖括语”,即讽刺其言论空洞无用。
总结来看,“帖括”核心含义围绕科举制度演变,既反映古代教育应试化的特点,也承载了对僵化文风的批判。
帖括(tiē kuò)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安抚、慰问”的意思。
帖括的部首是“巾”(jīn)和“勹”(bāo),总计有11个笔画。
帖括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礼·地官司业》中的记载,意为“安慰服帖”。繁体形式为「貼括」。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帖括的格式为「貼廓」,其中的“貼”指的是服帖,柔顺。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写法。
1. 在他困难的时候,朋友给予了他很多的帖括和鼓励。
2. 师长们对正在学习的学生们常常给予帖括,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组词:帖子、帖书、括号、括弧、括扑。
近义词:安抚、慰问、慰劳、劝慰。
反义词:责骂、指责、训斥、斥责。
黯然失色百襇裙白彝才具蚕女钞掇嘲骂抄总儿逞妙瞠目吃教除名逮养黨徒蛋青色登东得手东嘉短计樊棘梵侣飞钳風鑾汾丘分香卖履孚信故人之意谷神古文字蚝山环眺箭擦交嘴雀解酩精华酒缗雷霆电雹满满登登名察逆流频频告捷清哀勤事如痴似醉哨线奢竞生枝柑释念十手争指庶桀说称素朴渥沃物理学乌咽象魏闲杰仙人关小舅子夏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