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帖括的意思、帖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帖括的解释

1.唐制,明经科以帖经试士。把经文贴去若干字,令应试者对答。后考生因帖经难记,乃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记诵应时,称“帖括”。《新唐书·选举志上》:“进士科起於 隋 大业 中,是时犹试策。 高宗 朝, 刘思立 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故为进士者皆诵当代之文,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夹带怀挟》:“如古所谓帖括者,则又仅可资诵习,而於文义多致面墙。”

2.比喻迂腐不切时用之言。《明史·熊廷弼传》:“疆埸事,当听疆埸自为之,何用拾帖括语,徒乱人意,一不从,輒怫然怒哉!”

3.泛指科举应试文章。 明 清 时亦用指八股文。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金和尚》:“ 金 又买异姓儿,私子之。延儒师,教帖括业。”《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论 余大先生 的举业,虽不是时下的恶习,他要学国初帖括的排场,却也不是中和之业。”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诗:“应制臺阁体,和声帖括诗。” 鲁迅 《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 宋 重理学而有高帽破靴, 清 重帖括而有‘且夫’‘然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帖括是明清科举考试术语,指考生为应付考试而将儒家经典中的文句摘录、拼凑成篇的应试技巧。其核心在于机械背诵和套用固定格式,缺乏思想创新。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基本释义

“帖括”原指唐代科举“帖经”考试中,考生为应对默写经文题目而总结的背诵纲要(含经文及注释)。明清时期演变为对八股文僵化写作模式的讽刺,特指考生割裂经典文句、堆砌成文的应试手法。

示例:清代顾炎武《日知录》批判:“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指帖括导致思想僵化)

二、历史背景与特征

  1. 起源演变
    • 唐代科举考“帖经”,需默写指定经文,考生遂将易考题句编成“帖括”背诵。
    • 明清八股取士时期,考生套用“破题、承题”等固定结构,拼凑四书五经语句成文,形成新式“帖括”。
  2. 方法论特点
    • 摘录拼接:截取经典片段,脱离上下文强行组合。
    • 格式固化:严格遵循八股格式,限制自由发挥。
    • 重形轻质:追求辞藻工整,忽视义理深度。

三、文化影响与批判

明清学者多抨击帖括助长学风浮泛。如《明史·选举志》载:“贡举之法……徒以帖括为工,剽窃为能。” 黄宗羲更直言:“科举之弊,未有甚于帖括。” 其批判核心在于: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ISBN 9787543200472),“帖括”词条释义。
  2. 顾炎武《日知录·科举》:“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
  3. 《明史·选举志一》(中华书局点校本)载科举流弊:“士子以摘经拟题为捷径。”

网络扩展解释

“帖括”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与古代科举考试相关,其含义可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科举考试方法

唐代明经科考试中,考生需通过“帖经”测试,即考官将经文部分内容遮盖,要求考生填写缺失内容。由于难度大,考生将经文编成歌诀或口诀以便记忆,这种应试技巧被称为“帖括”。例如《新唐书·选举志》提到“明经者但记帖括”,说明其已成为应试的主要方式。

2.泛指科举应试文章

随着科举制度发展,“帖括”逐渐代指所有应试文章。明清时期甚至特指八股文。《儒林外史》中提到的“国初帖括”即指科举文体。

3.比喻迂腐言论

在部分文献中,“帖括”被引申为脱离实际、迂腐守旧的言论。如《明史》批评某些官员“拾帖括语”,即讽刺其言论空洞无用。

补充说明

总结来看,“帖括”核心含义围绕科举制度演变,既反映古代教育应试化的特点,也承载了对僵化文风的批判。

别人正在浏览...

爱子谙究蔽亏丙舍叉车常车嘲歌朝座次介大车以载到地迭矩重规鼎吕对外贸易区顿圉饵丹耳饰飞粮挽秣风中之烛负侯妇教干粪祼圭骸骼含汙忍垢耗弃黑白棋红袖添香鸿延荒惑黄阙胡非建漆惊避鯨波鼉浪究研赍献倨僈锯屑乐只厘毫轮奂贸易壁垒孽根甯戚蟠结根据穷裔人工镕液笙歌受祜丝庄踏壁调频收音机童齿抟抟稳实武夫武曲小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