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的草稿;稿本。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进諫必以章疏,无直用槀草之理。”一本作“ 稿草 ”。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下:“ 郑畋 《凤池槀草》内载两为相奏拟状数卷。”
槀草(gǎo cǎo)是汉语词汇中的一个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义、词源及用法三方面解析:
“槀”的本义
“槀”是“槁”的异体字,本义指干枯的草木。《说文解字》释为“木枯也”,引申为干燥、枯竭的状态。例如《荀子·劝学》中“虽有槁暴”即形容晒干的木材。
“草”的含义
“草”指草本植物的统称,或特指作饲料、燃料的干草。在“槀草”中强调其干燥、枯槁的特性。
“槀草”作为复合词,核心含义为干燥的草料或柴草,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物资储备或贫瘠状态:
现代汉语中,“槀草”一词已罕用,但“槁”仍保留于“枯槁”“槁木死灰”等词,形容事物失去活力或资源匮乏的状态。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网络资源,以上解析基于《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权威工具书,并援引经典文献原文作为语义佐证。
关于“槀草”一词,可能存在文字书写或发音的混淆。根据现有资料,更接近的植物名称应为“虉草”(yì cǎo)或“菵草”(wǎng cǎo)。以下是两种植物的详细解释:
基本特征
虉草是禾本科蒻草属多年生植物,高60-150厘米,具根状茎,叶片宽5-15毫米,灰绿色。圆锥花序紧密狭窄,花果期为6-8月。
分布与生境
常生于海拔75-3200米的林下、潮湿草地或水湿处,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药用价值
具有调经、止带功效,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基本特征
菵草是禾本科菵草属一年生植物,高15-90厘米,叶片扁平,圆锥花序长10-30厘米,小穗灰绿色,种子可入药。
分布与生境
适生于湿地、水沟边及浅水中,是长江流域稻茬麦田的主要杂草,耐盐性强。
用途与记载
据《本草拾遗》记载,其种子可作饭,有清热、利肠胃之效。
如需进一步确认,建议提供植物图片或具体特征描述。
懊闷瓪瓦襃斜路碧草别作良图避捍碧李不差毫厘参论赤节存眷大司马大竈雕塑砥节奉公地坐颿颿服猛改革派高庙狗命鬼笑人姑繇皇惧欢哄秽言污语践履截发孑裂开小灶可愍魁闳凉冷蠡谷里正渌浆罗网民船摩捋木茹偏衣颇讥潜难秦冤任便摄护腺十三经水里纳瓜外说亹斐卫青文异五单于五大连池汙吏吴生遐迹乡版相吓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