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踩;踏。《诗·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 宋 王十朋 《再用前韵》:“眼净见幽韵,心清闻远香。当门不及种,践履恐成伤。” 清 唐甄 《潜书·利才》:“人之常情,揃脱爪髮,必相不践履之地乃委置之。”
(2).行走。 汉 焦赣 《易林·明夷之乾》:“践履寒冰,十步九寻。”《旧唐书·李纲传》:“ 贞观 四年,拜太子少师,时 纲 有脚疾,不堪践履。” 明 方孝孺 《游清泉山记》:“邑之名山……纵偶登之,手疲於扳援,而趾病於践履。”
(3).履践;前往。《后汉书·隗嚣传》:“ 遵 与 隗王 歃盟为 汉 ,自经歷虎口,践履死地,已十数矣。”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既耳目之靡端,岂足迹之所践”自注:“谓此既非人跡所求,更待三明五通,然后可践履耳。” 唐 刘禹锡 《复荆门县记》:“工休之日,得以践履。”
(4).实行;实践。 宋 司马光 《再乞资荫人试经义札子》:“《孝经》、《论语》,其文虽不多,而立身治国之道,尽在其中。就使学者不能践履,亦知天下有 周公 孔子 仁义礼乐。” 金 王若虚 《跋王进之墨本孝经》:“学者自童稚读书,必始於此,而考其行,身能践履者鲜矣。” 清 龚炜 《巢林笔谈·柴云章至孝》:“ 柴云章 先生至孝,所著有《养亲説》,皆其晨昏践履之实。” 老舍 《老张的哲学》第十七:“他们无限惭愧的躺在棺材里,不曾践履人们当他们结婚的时候所给的吉祥话。”
(5).遵循;依照。《孙子·九地》“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唐 杜牧 注:“墨,规矩也。言我常须践履规矩,深守法制,随敌之形,若有可乘之势,则出而决战。” 宋 张预 注:“循守法度,践履规矩,随敌变化,形势无常,乃可以决战取胜。”
(6).踪迹,行迹。 唐 柳宗元 《石涧记》:“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
(7).喻指行为;行动。 唐 李贺 《申胡子觱篥歌》序:“朔宫 李氏 亦世家子,得祀 江夏王 庙,当年践履失序,遂奉官北部。”《明史·华允诚传》:“ 允诚 践履篤实,不慕荣达。”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王端毅公遗事》:“盖识见既浅,践履必薄,规为必粗。”
(8).任职。 唐 元稹 《李拭授宗正卿等诰》:“以尔 拭 践履中外,论伦古今,主宗之盟,绰有餘誉。”《旧唐书·杜审权传》:“今明公捨筑入梦,投竿为师,践履中台,制临外閫,不究兴亡之理,罕闻沉断之机。” 宋 王安石 《上蒋侍郎书》:“是以出入台阁,践履中外,朝廷百执事,天下之人,孰不惮执事之威名,服执事之德望。” 清 侯方域 《书周仲驭集后》:“ 仲驭 与余交最善。余尝见其负盛名时,执贄问业者满天下。倘其自此践履公卿,天下必且益附之,以为景星庆云,岂復有议其刚傲者。”
"践履"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动词性复合词,其核心意义可分解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词义分解 "践"本义为踩踏,《说文解字》释为"履也",引申为亲身实行;"履"原指鞋子,《尔雅》注为"禄也",后引申为践行职责。二字结合形成"身体力行"的复合义项。
二、词源发展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汉代郑玄笺注强调"以仁心对待草木",此时已蕴含道德实践意味。宋明理学时期,朱熹在《近思录》中将其提升为"致知力行"的哲学概念,特指道德规范的实践过程。
三、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主要保留两种用法:
(主要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
“践履”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核心意义围绕“实践”与“行动”展开,具体可从以下层面解析:
“践履”由“践”(脚踏实地行走)和“履”(穿鞋走路)组成,本义为脚踏实地行走,引申为勤勉努力、不懈怠的行为态度。例如《诗经·大雅·行苇》中“牛羊勿践履”,即用其本义描述避免践踏草木。
行为层面
引申含义
“践履”既保留古汉语中具体动作的描述,又衍生出抽象的行为准则,强调行动力与务实精神。其丰富内涵使其适用于文学、哲学及日常语境,成为连接思想与行动的重要词汇。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演变细节,可参考、4的扩展内容。
奔轶不配残云漕卒超胜彻底吃不住劲大惊小怪电露断简遗编怼险罚殛奉此构造地震晷柱寒庶豪荡后车后父画龙不成反为狗俭贫叫阵矜念金鎗班进退韵匡备令爱零瀼龙挂贸然毛装明道明训迷真男青南山三壮士僄狡披毛平添品覈谱写谦降七留七林穷否畦疃求知欲七子镜折柬神运鬼输石麒麟使心作倖私易送迎宿陈梯航同字土顽王境伪缪瞎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