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服制的意思、服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服制的解释

(1).古代按身份等级规定的器服制度。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天子服有文章,夫人不得以燕饗,公以庙;将军大夫不得以燕饗,以庙,将军大夫以朝官吏;以命士止于带缘。散民不敢服杂采,百工商贾不敢服狐貉,刑餘戮民不敢服丝玄纁乘马,谓之服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汉书·元后传》:“且若自以金匱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璽传之万世。”

(2).丧服制度。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按亲疏服之。《隶续·汉都乡孝子严举碑》:“为父行丧,服制踰礼。” 晋 陶潜 《祭种氏文》:“五月甲辰, 程氏 妹服制再周。”《宋书·张永传》:“ 永 痛悼所失之子,有兼常哀,服制虽除,犹立灵座,饮食衣服,待之如生。”

(3).指服丧。 明 高明 《琵琶记·一门旌奖》:“今大人服制已满。况天朝恩典,礼当从吉。”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禁忌》:“服制之家不登贺,不立门簿。”

(4).服装样式。 太平天囯 吴容宽 《贬妖穴为罪隶论》:“韃子混乱中国,佔中国之土地,害中国之人民,改中国之服制,变中国之形容。” 洪炳文 《后南柯·访旧》:“咱们均係内官装束,倘至人间游歷,言语服制多不相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服制"是汉语词汇中承载礼法文化的重要概念,指通过服饰规范体现社会等级与伦理秩序的制度体系。该词包含两层核心释义:

一、礼法服饰制度

《汉语大词典》指出,服制特指"按身份等级制定的服饰制度",其历史可追溯至周代"五礼"体系。古代通过衣料材质(如丝绸、麻布)、色彩(玄、纁、青、赤)、纹样(十二章纹)及配饰(冠冕、玉带)等要素,区分君臣、官民、士庶的身份差异。例如《周礼·春官》记载"辨其冠服,以为之制",印证了服制在维护宗法秩序中的作用。

二、丧服礼仪系统

服制另一核心内涵指向"丧服制度",即《仪礼·丧服》所载的五服等差: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这一制度以服饰粗精与服丧时长,量化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如《礼记·丧服小记》所述"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构成中国古代宗法伦理的具象表达。

现代语境中,《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补充服制可泛称"服装制作规制",但在学术研究中仍侧重其制度性内涵。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强调,服制作为"礼仪的物质载体",贯穿了华夏文明"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政治哲学。该制度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成为研究传统社会结构的重要切入点。

网络扩展解释

“服制”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制度术语,主要涉及社会等级、丧葬礼仪和服饰规范等方面。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身份等级规定的器服制度

古代通过服饰、器物等区分社会等级,不同身份的人需遵守特定穿戴规范。例如:


二、丧服制度(五服制度)

丧服制度是服制的核心内容,按亲属关系亲疏分为五等:

  1. 斩衰(cuī):最重丧服,子女为父、妻为夫等服丧三年。
  2. 齐衰(zī cuī):次于斩衰,如孙为祖父母服一年。
  3. 大功:为堂兄弟等服九月。
  4. 小功:为外祖父母等服五月。
  5. 缌麻:最轻丧服,为远亲服三月。
    此制度通过服饰差异体现宗法伦理,如晋代陶渊明在《祭程氏妹文》中提及“服制再周”,即服丧期满的表述。

三、其他延伸含义

  1. 服丧行为:指遵守丧期规定,如明代《琵琶记》中“服制已满”表示丧期结束。
  2. 服装样式规范:包括日常服饰的形制、颜色等,如汉代规定“散民不敢服杂采”。

四、社会功能

服制不仅是礼仪规范,更是封建社会维护等级秩序和家族伦理的工具。例如,通过丧服区分亲疏,强化宗族凝聚力;通过服饰标识身份,巩固统治权威。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文献中的具体案例(如董仲舒《春秋繁露》等),可参考汉典或相关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财如命百脚旗包修别人宾籍长久炽热待承點石斗闷子反善粉饰太平腐儒妇顺孤雌寡鹤瑰铄壶湌奸隐椒鷄阶地结缆晶印九谷击轧垦植寇钞酪粥梁埃连台本戏另行流沙轮船緑房率以为常马褡妙指秘箓名言谟虑蓬头赤脚千变万状戕残券外羣像人君洒心更始深根固蔕沈翳市宠死比私富宋刻挑斗妄见滃勃温火五釜汙渍箫心剑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