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寇抄 ”。劫掠。《后汉书·东夷传·夫馀》:“至 安帝 永初 五年, 夫餘王 始将步骑七八千人寇钞 乐浪 ,杀伤吏民,后復归附。”《陈书·世祖纪》:“ 侯景 之乱,乡人多依山湖寇抄, 世祖 独保家无所犯。”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衅始》:“ 江 、 浙 、 山东 沿海寇钞之祸起于 嘉靖 閒,歷数十年而后定。”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二节:“ 回纥 无君长,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善骑射,以寇抄为生。”
“寇钞”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一、基本释义
“寇钞”读作kòu chāo,意为攻劫掠夺,即通过武力进行劫掠的行为。该词也写作“寇抄”,属于同义异形词。
二、字义解析
三、历史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
四、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文言语境,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对古代战争、边疆冲突的叙述中。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证,可参考《后汉书》《陈书》等史料来源。
寇钞(kòu chāo)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劫掠、抢夺财物,通常指海盗、强盗或盗贼所进行的抢劫活动。
寇钞的偏旁有寇(kòu)和钞(chāo)两个部首。寇的拆分部首为宀,钞的拆分部首为钅。
寇钞的总笔画数为20画,其中寇的笔画数为6画,钞的笔画数为14画。
寇钞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指的是军队或盗贼对城市或村庄进行抢劫、劫掠的行为。在古代社会中,战争和盗窃活动时有发生,寇钞一词就是用来描述这类行为的。
繁体字中,寇钞分别是寇囂。
在古时候,寇钞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如《说文解字》中寇的写法为寇,钞的写法为朝。
1. 无辜的村民们成了寇钞的牺牲品。
2. 他们成功地击退了一支来犯的寇钞。
寇贼、寇盗、寇犯、寇掠等。
海盗、强盗、盗贼、土匪。
守法、保护、安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