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寇抄 ”。劫掠。《后汉书·东夷传·夫馀》:“至 安帝 永初 五年, 夫餘王 始将步骑七八千人寇钞 乐浪 ,杀伤吏民,后復归附。”《陈书·世祖纪》:“ 侯景 之乱,乡人多依山湖寇抄, 世祖 独保家无所犯。”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衅始》:“ 江 、 浙 、 山东 沿海寇钞之祸起于 嘉靖 閒,歷数十年而后定。”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二节:“ 回纥 无君长,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善骑射,以寇抄为生。”
寇钞,汉语复合词,最早见于汉代典籍,由“寇”与“钞”两个单字构成。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释为“劫掠、侵夺”,特指古代盗匪或外族对百姓财物、人口的暴力掠夺行为,常见于史书对边患或战乱的记载。例如《后汉书·西羌传》载:“羌胡寇钞,残破并、凉”,即描述羌族侵扰边境的军事行动。
从构词法分析,“寇”本义为群行攻劫,《说文解字》释作“暴也”,后引申为盗匪或侵略者;“钞”通“抄”,《玉篇》解作“强取也”,二字组合强化了暴力夺取的语义特征。该词在《辞源》中标注为动词用法,但实际文献中亦可作名词指代劫掠事件。
现代汉语中,“寇钞”已退出日常使用范畴,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或仿古语境。但在古汉语研究领域,该词仍被视作考察古代社会军事冲突的重要语料,如《中国军事通史》多次援引相关用例分析边疆防御体系。
“寇钞”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一、基本释义
“寇钞”读作kòu chāo,意为攻劫掠夺,即通过武力进行劫掠的行为。该词也写作“寇抄”,属于同义异形词。
二、字义解析
三、历史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例如:
四、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历史文献或文言语境,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对古代战争、边疆冲突的叙述中。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证,可参考《后汉书》《陈书》等史料来源。
暗地鞍鞽八宝菜百道般首蚫螺酥波磔藏垢纳污蚕胎长世炒勺城窟褫褙持戈试马创述垂爱绰然有余迭扑东不訾兜兜裤冯郞風俗人情膏肓之疾共轨工期贵体化居黄伞格花枝招颤瑚簋货损嘉勉疆直矫常焦金流石蠲增客主连治临儿国聆教曼游秘驾谟明弄辞砰磷郁律品象破相宗峭峭青庐青天霹雳山巾它时天角挑菜节条例外曾祖未尝未了缘无然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