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神秘的文书。 唐 陈子昂 《洛城观酺应制》诗:“苍极神功被,青云祕籙开。” 唐 殷尧恭 《府试中元观道流步虚》诗:“玄都开祕籙,白石礼先生。” 明 陈子龙 《古乐府·五游篇》:“云笈传吾道,祕籙署我名。”《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王曾 ﹞復上疏曰:‘国家受殊祥,膺祕籙,就严城之北隅,啟列真之祕宇。’”
“秘箓”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ì lù,主要与道教文化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道教中记载神秘法术、符咒或经文的文书,通常被视为具有神圣性或特殊力量的典籍。这类文书多用于宗教仪式、修炼或传承教义,内容常涉及隐晦的符号和咒语。
现代语境中,“秘箓”多用于文学或历史研究,形容未被公开的珍贵文献或神秘典籍,例如:“这部古籍堪称武林秘箓,记载了失传的武学心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道教符箓文化,可参考《道藏》或相关宗教研究文献。
秘箓(mì lù)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神秘的文书或文件的意思。
秘箓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秝和⺮,其中秝属于穴部,表示储藏的意义,⺮属于竹部,表示与竹有关。秘箓总共有13画。
秘箓最早出自《周易·家人》:“秘箓以记计,不可以尔备也。”后来在《史记·五帝本纪》和其他古代文献中也有出现。繁体字为祕箓,读音为bì lù。
在古代,秘箓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区别。例如,秘字可能会采用上封、中间四横下封的写法;箓字可能会写成⺮+个头、⺮+少的组合。这些变化与不同时期、地区的习惯有关。
1. 藏匿在古庙里的秘箓被考古学家发现。
2. 他继承了家族的秘箓,误打误撞揭开了一段神秘的历史。
秘道、秘籍、秘密、箓册、箓文、箓帖、箓子等。
宝典、秘诀、秘籍、秘笈等。
公开、明文、公开的文件或书籍等。
【别人正在浏览】